看到郝晓东老师来项城课题群讲座的消息,很是激动,像是期待已久的。因为之前写作高手马增信老师经常说是得到郝晓东老师的鼓励和亲自指点才达到如今的高度,后来又在文章中多次提到郝晓东老师。所以这“郝晓东”像神圣一般牵引着我,能够听他的讲座,实在是梦寐以求的事情。讲座持续近两个小时,大家还余忧未尽,主持人韩爱华老师说“听入迷了”;糊涂群主说“还没听够”;小伙伴们说“还想听”。我何尝不是如此呢?郝院长的讲座不是在讲故事,不是在说相声,只是在讲写作的方法,而且理论性还很强,怎么能够收到如此的效果呢?我想有如下几点原因:
一、郝老师本身的磁场和吸引力
郝老师为人谦和、低调、有内涵。这一点,并非和他相处很久的人发现的,而是通过他的文章和开口说话就可以让大家可感受到他的这种品质。在马增信老师推荐的郝老师的一篇文章《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物上》的开头这样写“疫情几个月来,虽然大部分时间宅在家里,但工作基本排满,每天忙忙碌碌虽不轻松,但回头看也还是有点小成绩,做了十几场在线讲座,写了近10万字的文章,精读了七八本书。”,郝老师口中的“有点小成绩”是我望尘莫及的、想都不敢想的大成就。公告讲座7:30开始,因为期待,我早早进入教室,发现郝老师已在,正告诉群里的老师不要着急,主持人那边有点事情。好像他根本不是什么新教育的执行院长,不是各大专栏作者和教育专家,就是在项城课题群和我们一起学习的小伙伴,这是一种低调的奢华。其实,我们认可一个人,欣赏一个人,最终不是因为他有多深的学术造诣和卓越的才华,是源于他良好的品质和个人魅力。
二、讲座浅显易懂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其实一个人写出来的文章,所讲的课并非越深奥越好,而是如何使你的思想、语言让受众的群体易于接受才是是最重要的。郝老师的这节课是讲写作的,并没有用较多言语来说写作这件事有多么好,对一个人的成功有多大的帮助,但就是让人不自觉地去追随,有想写的冲动和欲望。所讲内容和方法不是说就适合思如泉涌的写作高手听,对于不好好写的、刚刚开始写的,不敢写的,甚至从来没有想着要写作的人都忍不住想开始,去坚持。他没有激情的语言和强烈的号召,就这样让你不自觉的着迷,不想离去,结束了还意犹未尽,想要反复去听,糊涂群主说这节课她已经听了三遍,但今天还是记了满满的几大页,这不正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吗?
三、他的话句句中的
如郝晓东老师所说,当你阅读一篇文章或阅读一本书时,怎样阅读才是最有效果的,那便是带着问题去阅读。其实,今天我也是带着问题来进行学习和听课的。比如我这个未经任何专业指点的人每天全凭感觉写东西,这种半自觉化的写作为什么不能每天坚持,日更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为什么我的写作水平一直停滞不前,上升不了一定的高度?为什么写东西有时如抽丝一般困难?怎样可以提高写作的效率,在短时间内出一篇美文?随着讲座的进行,我的这些谜团也逐渐拨云见日。
对于害怕写不好怕人笑话而不敢写的老师,郝老师这样说:当你写的不好时,没人会笑话你,反而会夸你,只有你写的好时,别人才会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因为希望你更上一个高度”。一句话让不敢写的人有了要写勇气,让在写的老师不要停滞不前,要追求精益求精,不满足于眼前的小成绩。
为什么写出的文章缺乏理论深度?郝老师这样说:要先有理论,需要不断地去追问本质,在这里又举了马增信老师的例子,马老师通过身体的病痛有了对生命的顿悟,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一样,没有切身的体会、用心的感知和理解,就写不出有深度的文字来。与我个人而言,总觉得不能写出有深度的文字,一是没有进行大量的输入,二是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今天听到郝老师讲怀特海,才对他的思想和书籍有了更好的理解。就像之前读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也知道怀德海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但没有与自身发生连接。其实一个人的写作也可以这样分,而我目前所处的阶段是还是浪漫阶段,还没有达到写作的精准阶段。
四、他讲的方法可借鉴、可模仿、可操作
1.如何读
郝晓东老师说:凡是写作的高手都是阅读的高手。关于阅读,不是说随手抓一本书来读,专业就会有所成长。一定要有选择的读,少读甚至不读畅销书,要多读经典书,当然读的时候一定要先看一下作者是不是很有思想的教育家或学者,毕竟我们成年人的时间很宝贵,应该极其珍视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来的这时间;坚持每天阅读一小时,每天也就有500万字的阅读量,没有大量的输入难以输出,郝老师说不输入就好比让牛儿吃草,只想挤奶一样;读不是休闲的去读,而是带着目标和预期去阅读,边读、边记、边思考,养成做批注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关于这一点,我很庆幸,尤其是最近一年,我是读后必写,不管多少,哪怕是一句自己内化的东西也要写出来,觉得只有这样才觉得书没有白读;当然好的文章和书籍还是要反复的读,经典是常读常新,我们读苏霍姆林斯基,读怀特海,读杜威,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和感悟。
2.如何写
关于写,郝老师讲了很多,我对以下几点印象比较深刻:
(1) 从写好一段话开始,不要等你准备好了才写,坚持下去会写的越来越好。对于我这个还能写的出文字的人来说还是有点发言权的,其实一篇文章就是从一句话、一段文字开始的,但很多老师不去开始写就是因为不愿意从一段文字开始,总想以一篇文章完美呈现,就像没有人天生就会游泳一样,写文章就靠积累和修炼的。不去开始写的人,自然体会不到写作的妙处,你能写好一句话,便会两句、一段、一篇。
(2)一定要学会思考,这里郝老师举了余秋雨和老梁的例子。我们去旅游,余秋雨也旅游,而余秋雨旅游之后能写出《文化苦旅》一书。老梁对于同样的事情,却有不同于常人的表达,同样的输入输出不同都是因为思考不同。不去思考,我们所读、所见就无法内化成自己的思想,也就形成不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3)强化输出的能力,高频写、持续写,写作是一门手艺,三天不练手生,写的少,每天坚持写,积少成多;写故事,写观点,人天生爱听故事,以故事扣动心弦,以观点提开认知,我们把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和想法当机写下来;建立写作的流程:定主题——拟标题——搭框架——查资料——写出稿——修改排版——校对——打磨——最后发表;建立反馈系统,写的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又有多少人喜欢,做一个统计,如果以这样的方式去写,我想不出一年应该是写作水平提高的不仅仅是两个档次。
(4)必须公开写作
有一次,胡新颖老师问“我也知道你经常写,为什么不发群里呢?”我说:“没有好好写,觉得对不起读文章的人”,她就说“你不想着公开,你肯定不会好好写,以后写文章就想着写出来是让大家看的,效果肯定不同!”,今天郝老师再次提到了公开写作,公开写作是想写好的前提。就好比一个人想着参加聚会,自然就把自己修整一番,把自己最美好最亮丽的一面呈现出来,而呆在家里,则会随意的多。
3.如何修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修改出来的,郝老师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作家对修改文章的重视,对于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要懂得取舍。反观自己写东西基本都是语音输入,有时只是为了写而写,只是工作札记和生活的点滴记录,因为不想着拿出来,甚至不去看第二遍,其实不仅仅是构思问题,错别字连篇。即使有好的思想,也是一篇烂文,连自己都不想读第二遍。当写出一篇文章,自己反复琢磨推敲达到自己满意后,往往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归根到底,写作真不是一项技能,绝对是一项功夫,是需要东练三伏,下练三九的内功。在郝老师的指点和鼓励下,就让我们常读、常思、常悟,从写好一段话开吧!对于我这个对写作“叶公好龙”的热爱的人还是想再次引用郝晓东老师《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物上》一文中的一段话:“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物上。热情所至,卓越必成。如果你对追求梦想充满热情,如果你能勇往直前,如果你以帮助他人为己任,你的人生就会充实而有意义,你也永远有机会建功立业、成就不凡。你为他人付出的善意和努力,最终会给你自己、你所爱之人以及整个社会带来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