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就像有了共享单车之后,我们才意识到造物主赐予世间的颜色是如此匮乏。在社会中吃尽了动辄20元朝上的盒饭后,才开始对过往的校园生活轻怜重惜。
所幸,在即将要把觅食目标由盒饭领域转向芭比馒头前,我收到了“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的邀请作为上海赛区最终胜出的24支队伍成员之一前往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参加为期五天的“决战巅峰特训营”。
初闻这则消息时,心情异常雀跃,还好平时勤于锻炼才能以大一之盛世童颜裹挟不惑之年纪心安理得的混迹于同济男女同学之中。
但当这则消息形成的生物电流传递到我前脑额叶时,我平静的意识到对于从事产品运营的我们来说,这次的特训营就是组委会推给我们的一款产品,如果我们处处留意必然可以站在运营的角度上解读组委会如何让产品(特训营)和用户(我们)建立关联,从而能改善我们自身的运营工作。
对,我就是这么骗自己的,不然在工作日时间去学校体验包吃包住的生活,我该怎么和我周围的小伙伴解释呢?
2
周一一大早就收到中国平安发来的一条短信,是同济大学为我们投保的短期综合意外险。只此一条就让我对这次的主办方同济大学充满了期待与敬意。
这就是超预期用户价值创造的好处,一直以来我们围绕产品运营对用户实行的都是普惠主义策略,如今看来我们也要时不时集中火力,搭建一些场景来“强上”用户。
在互联网的时代,成功攻克1位用户,比成功覆盖100位用户更有价值。因为互联网使口碑的传播速度提高到了299792458 m/s。
3
驱车至校内,道路两边前往创业谷的指示牌棋布星罗,唯一略显不足之处就是固定在树上的小指示牌会被风吹的偏离原有方向,还好我的逻辑思维能力早已在东野圭吾的帮助下武装到了牙齿,帮助团队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刚进创业谷,就被橙色着装的志愿者带至签到处领取了特训营大礼包。值得一说的是礼包之中巨厚的写字本、详尽安排手册都给了我们意外之喜,只是那个铝制水壶让我觉得有些跌眼镜,现在几乎不会有人冒着被金属污染的危险使用它。
看来不是所有附加价值都能对用户产生积极的反馈,好心办坏事,这在产品运营中也是一个高频事件,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从市场的最前线收集原始信息指导我们进行迭代。
同济的研究生宿舍到还不错,只是楼内的构造颇为复杂,让人晕头转向,时不时路上还堆一堆沙袋,他们说这是用来玩CS的,然后开始绘声绘色的和我说,你看这里是仓库,你看我曾经在这里狙死过3个人…
稍作休息后,我们直奔同济食堂,都说吃在同济果不其然,校园之内光美食广场就有两个,而且还有星巴克、麦当劳、萨莉亚等知名商铺,着实吃惊不小。
4
饭后我们集结于创业谷,由班主任方老师带领着进行破冰活动,当然做运营的不能光想着让用户和产品建立联系,还要多思考如何让用户与用户之间也建立良好的互动。
不过方老师这破冰的套路真是多啊,一会让每人选两张自己最喜欢的卡片,然后随机从别人那里抽取一张,并向他回答卡片背后的问题,一会又是分组共同攻克一个问题并上台陈述等等。
对于此次的破冰活动我有几点认识。第一,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我们可以不断的改造自我,为我们的理性思维在前端的情绪与直觉之中开发出一个个快捷方式。
之前自己非常惧怕演讲,后来但凡公司开会只要到我讲话我都会打开录音,给自己营造紧张、严肃的氛围,事后再听一遍录音,记下当时表达不足之处自己再反复练习。在这两次临时性演讲之时,一次破冰演讲,一次模拟路演演讲我都较好的完成了,颇为安慰,不过前路漫漫,还需砥砺。
第二,能把破冰活动组织好的人,都能找到顶级的妹子,因为套路够多。
第三,我们团队成员分到一组的妹子质量明显比我们这组要好,不过我不在乎,因为我眼里只有学习!对,我就是这么经常骗自己的。
5
赛事组委会在这几天的活动之中为我们邀请了很多创投圈的大佬给我们进行辅导,第一天上课的是李总和邓总,学校还在他们上课之前举行了颁发聘书仪式,这又在我意料之外。如果让我来运营这个版块,我可能只会把给评委买的农夫山泉升级成一点点奶茶顶多再加份珍珠吧。
这充满仪式感的场景也确实让来教课的大佬们颇为受用,有好几个都转发了朋友圈(好像不小心暴露了我的交际圈)。
我们做产品运营,一直强调要对用户好,一定要站在用户的立场上来思考,想要做好着实不易。在训练营期间,我亲眼看到志愿者给一位评委老师买了一杯星爸爸低糖摩卡咖啡,老师客气的接过后,对他说我想要一杯水就好。
第一天的上课内容主要是围绕如何打造卓尔不群的商业计划书展开的,老师们真是倾其所有传授了很多能打动投资人的方法给我们。
我对此进行了提炼,优秀的商业计划书其实就是清楚的告诉投资人,我们怎么赚钱,我们怎么持续的赚钱,我们怎么持续的赚更多的钱这三件事,把这三件事说清楚了,基本上你冬天就可以烧钱取暖了。
其实在我看来,老师说的这些套路或多或少我们都知道,即使不知道上网随便检索下也有一大堆优质信息可供参考,他们也没提出任何标新立异,刷新认知的观点。那我们到底要向他们学些什么呢,他们对于我们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晚上上完课后,我们团队三人单独约了邓总,在露天休息区聊项目的过程中,我渐渐对上述疑问有了些感悟。
这些大佬上课之时向我们灌输的都是标准化知识,这些知识虽然有价值,但不性感。相反在私下的交流中,他更多的向我们透露了许多他投资上的感悟,小窍门,而这些内容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是没法在大众面前批量生产的,所以如果有可能我们更应该把握住和牛人单独对话的机会,更大的价值就隐藏在交流的话语之中。
走出创业谷的路上,陆陆续续听到很多小伙伴在说今天收获很大,老师很厉害。我想我们很多时候都对接受教育过于乐观。老师给我们上课仅仅是完成了知识告知这一动作,想要真正有所收获,我们还要陆续完成知识的内化和产出想要顺利的完成内化和产出,又需要大量的重复与应用。
行为至此暂告一段,我也该收收心,继续复习我的主业功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