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先生读过苏东坡的札记,七百首诗,还有他的八百通私人书简,研究钻研苏东坡的资料,在1944年写的《苏东坡传》,原著是英文版的,中文版是由台湾大学教授张振玉翻译出来的。
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有两个原因:
第一,由于苏东坡本人心智上才华的卓越,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上。
第二,苏东坡的生活资料较为完全,远非其他中国诗人可比。
归根结底,林语堂先生认为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元气淋漓富有生机。
他认为自己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他了解喜爱苏东坡,甚至可以说是偏爱。
他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就是这么多对苏东坡的表述和评价,林语堂先生都感觉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还有就是因为苏东坡饱受了人生之苦的缘故。
虽然他所写的《苏东坡传》,带有许多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但是这并不影响我的阅读,我宁愿想要把《苏东坡传》当作是一个人的生平故事去读,去看,去欣赏。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今天只看了卷一:童年与青年,一共五章,描述的是苏东坡的童年和青年时期,没有做官之前。
在乐山以北大约四十英里之外,眉州的眉山城,苏轼就在这里的小镇上出生,字子瞻,号东坡;他的母亲姓程,他的父亲是苏洵,弟弟苏辙,字子由,父子三人就占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地。
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的父亲苏洵进京赶考,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在家管教孩子,他的母亲曾经教他读过《范滂传》。
他六岁入私塾,里面有学童一百多人,但是只有一个老师,是一个道士,他和另外一个学生陈太初最受老师夸奖;十岁时,苏东坡就已经能写出出奇的诗句了,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要背整整一本书的内容,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在抄书之时,正好也练习了书法,一举两得,苏东坡读书时就是用的这种方法。
古时候的科举考试,考生需要先考历史或政论,接着考经典古籍,录取者的试卷阅毕,在皇帝亲自监察之下考诗赋,然后再考策论,宋仁宗对这种考试极为关注,特别重视为国求才,苏轼兄弟都以优等得中。
在仁宗嘉祐二年四月八日,才二十岁的苏东坡高中,成为进士,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几乎名列榜首,得到此项荣誉,于是他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
兄弟二人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助,彼此相会于梦寐之间,写诗互赠,以通音信,苏东坡与苏辙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都有着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苏东坡这个诗人毕生歌咏的题材。
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一个有血有肉,拥有完整人格思想的苏东坡的生平影像仿佛历历在目,也让我们充分了解了古时宋代的苏东坡。
(126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