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军
“唉,我们当家长的一直督促他,但是效果却不好,可能我本身问题很大。”
这是一位学生的爸爸给我留言。看到这句话,我心里着实哆嗦了一下。
有这么一个普遍现象,到学校与老师交流的,多是学生的妈妈。除非老师提出特别要求,否则爸爸们是不愿到学校见老师的。
“他爸爸不怎么管孩子,回到家啥也不管了!”不少妈妈抱怨。
“我真不大管孩子,学习上的事她妈妈负责。”多数爸爸这么说。
孩子爸爸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几乎不参与,怎么办呢?
教育孩子,也是需要分工负责的。如果,爸爸们知道自己的角色作用,还会不参与孩子的教育问题吗?
研究表明,在孩子的培养上,爸爸妈妈的角色分工应当是有些差别的。妈妈给孩子更多的是情感归属,爸爸给孩子更多的是精神引领。父亲对孩子——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性格上的影响会大些。父亲的性格特征,或多或少、或早或迟会写到孩子的身上。甚至父亲的社会地位、事业成就、工作状态、业余爱好、交往圈子,甚至经济收入,也会对孩子的自尊心、安全感和眼界心胸产生影响。孩子的独立、自主、乐观、向上、果敢、坚强、自信、热情、幽默、宽容、敬业、负责、关怀、合作等等,更多的会从父亲身上汲取。
看了这些,你还会在教育孩子缺席吗?
譬如对男孩子的培养,如果你想培养孩子的男子汉气质,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引导他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像足球篮球这样对抗性很强的集体竞赛项目,它既需要激烈竞争,又需要团结协作,还需要个人体能和技术的运动环境中,参与者,尤其对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他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质、智力体力,都可以通过这种锻炼得到极大的提升。而这,总不能让妈妈去干这件事吧!
我们看西甲意甲德甲,看欧锦赛看世界杯,看亚冠看欧冠。转播镜头中,经常出现一些可爱的孩子,在那些天使般的面孔中,一定有新的C罗梅西在里面。当然,我们少有机会亲临赛场,但陪孩子踢踢球的功夫是有的,只要我们愿意就行。
2014年,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厦大演讲时讲了个自己和儿子的故事,他说世界杯夺冠之夜正逢周日,虽然第二天是周一,儿子要上学,但他还是决定让儿子看球。决赛进行到第88分钟,儿子喜欢的球队以1:2落后,儿子哭了;随后2:2扳平;93分钟时,终于3:2反败为胜!
那次演讲,最发人深省的,是白岩松的最后一问——请问在中国的教科书中,还有哪一堂课,能够比这次熬夜看球更好地的学习“绝不放弃”?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子之间进行一次野外的攀登,来一次父子之间的赛跑,看一场无厘头的电影。除去功课之外,做一些看似无用的事情,既能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快乐,也能培养成孩子未来的兴趣。那些在我们看来无用之事,却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佐料。
有专家说,对于孩子来说,陪伴是最好的礼物。不过我想,正确的陪伴才是礼物,错误的陪伴则是伤害。
进入初中阶段,有的孩子还是拖拖拉拉,精力不集中,自制力不强,这样的问题出现是有根源的,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谓“积习难改”就是这个道理。
怎么办呢?
我觉得,得从“根”上解决,那个“根子”就是我们自己,尤其是当爸爸的。如果没有你的“甩手掌柜”似的放纵与娇惯,孩子又怎么会和“你”一样呢?
这也许是句玩笑话,不过爸爸们不妨尝试着改变一下。同孩子认真坐下来,来一次民主平等的交流。“王**,咱爷俩认真地查摆一下身上的毛病吧!如果我有的毛病你也有,你就监督爸爸,看看我能不能改。当然,我也会监督你,看看你是不是能改。”
孩子最怕爸爸妈妈正式起来了。这样做的好处是,父子之间是平等的,是互相监督的,更大的好处是,我们找到了一个名正言顺管孩子的托辞,不怕他“逆反”。
还有,你不必担心从此被孩子拴住。孩子上中学了,每天在校时间那么长,做作业时间那么长,等孩子上了高中,你想和孩子说会儿话还不容易呢!等上了大学,你再想被他拴住也不能够了。
最后,说句题外话。现在的家长大多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家肯定看到过这样一些新闻,冰天雪地,日本的有些家长让孩子在外面行走或者穿得很少,大家怎么看这样的问题呢?其实日本人是很聪明的,他是在训练孩子的感官系统,包括知觉、触觉、视觉、听觉等等的统一性。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上了小学后“多动症”比较多呢,那就是这些感官系统出现了不协调,该听的时候他不听,不该说的时候他说了,不该动的时候他动了;有人据此甚至说不该给孩子用尿不湿,因为有了“尿不湿”,大小便的时候他不用叫唤、不用控制就能“完成”。
这可能是一家之言,但可怕的日本人,我们得承认我们在许多方面是落后他们的。为了我们的孩子,拿出时间来进行必要的训练是应该的,那可是亲儿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