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仗
大部分词调都有对仗句,其所处位置在各个词牌中都不相同。
因此,从广义来看,它似乎是无序的,从狭义来看,它却是存在的,甚至是必需的。
对仗的规律:
(1)对仗处在不同词牌的不同位置,在读词和填词时要细心揣摩、体会,因为很多高水平的对句不容易一眼看出来。
(2)词中有两句字数相同的句子并排时,很可能被作成对句;若三句并排时,很可能把其中任意两句作成对仗句或三句作成鼎足对;若四句并排时,大都作成剪刀对,即一对三、二对四,注意要变换两联的句子结构,也有少数作成一对二、三对四,注意前后联亦需变换句子结构。
(3)开章和换头的三字、四字并列句必对,篇中领字后的并列句必对。
(4)上下阕结构相同的词调,上下阕的对仗位置可都对,也可只在上阕或下阕作对。
(5)在文学上,它采用对律,在声韵上,它强调词律,因此,往往会出现平对平、仄对仄、出句与对句末字皆仄,或出句末字平、对句末字仄的情况,与诗法、联法大异,于词中却是正常的。
(6)不避同字。如《一剪梅》常用: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采桑子》中也有作者偶尔使用重字重韵。
综上,得出词的对仗特点:
重视两联词性相属(实词、半虚词和虚词);两联文法结构相同;只要求本句平仄合乎词律,而不理会对句的平仄是相同或相反。
这样处理的结果,遂使词联既具有高雅的文学性,也具有灵活的音乐性,令创作时遣词造句更宽松自由,内容更生动活泼。
二、掌握五种格律(长短句式;句子平仄安排;用韵和叶韵;领字和逗句;对仗。)后,就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深入研究
第一,通过词谱、词律等工具书,对同一词牌作比勘。可取其文字平仄互为参照。
第二,选几首名家的同调作品排列对比,从他们的创作灵感和谋篇手法、平仄变化中汲取经验,引为己用。
第三,多观察事物,多模仿创作各种调式,多修改作品。
第四,学会吟诵。通过眼、口、耳的互动,去感受词的文学性和音乐魅力。
第五,提高作词的理性认识。
知晓这些原理:以长短句为基本句法,以尖头句显示它的特殊性。词句的格律,其实大多数仍然遵从律诗的格律,句式的多变和平仄的错综安排,只在少部分词牌中出现,不是主流。
所有韵文学作品的创作方法,同样适用于创作词,同样离不开立意、谋篇、布局、起承转合。
创作诗词要遵守它的基本法,就是常识、规则和组联句法,而非特指创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