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进行这个板块的教学:
自从有了文字和书写工具,神和神话就渐渐隐退,属于人的历史徐徐展开,人类文明有了传播的坚实基础。文明的发展随着书写工具的便捷化而越来越快。孩子们在四年级越来越清醒,需要了解文字与书写工具的缘起,正好适合这一内容展开。
结绳记事与岩绘:
孩子们听上古时期人们使用绳结记事的故事,体验用绳打结记事并尝试用绳结表示一至十,五十、六十、百、千、万等数。打结是需要时间的,结打多了容易忘。孩子们周末回去用绳结记事,周一分享时有的结代表的事情已经记不起来了。正因为这样,文字才显得如此重要。
文字出现之前,绘画也是上古的人们记录事情的重要方式。将狩猎、祭祀等生活场景绘制在岩壁上。相传舜的继妹——敤手就非常擅长用手画画,能用红泥把动物画得栩栩如生,她把族人外出狩猎的场景绘制在岩石上。孩子们也当了一回“敤手”,体验在墙上绘制狩猎图景。
仓颉造字与文字演变:
古人结绳记事遇到了和孩子们结绳记事同样的问题:结打多了容易遗忘和混淆。于是智慧的人开始用简化的图形符号来记事,这是文字的缘起。相传皇帝的史官——仓颉发明了一些最早的象形字。《荀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说文解字》等史书上均有对仓颉造字的记载“仓颉,黄帝时为左史,生而神圣,而四目,观鸟兽之迹,字成,天雨粟,鬼皆夜哭。”——《中国人名大辞典》。“颉有四目,仰观天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行。造化不能藏起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
这些记载都在讲述:自从文字出现,人们就掌握了传承和扩展文明的力量。孩子们听仓颉的故事,观察象形文字的特点。文字最初是用磨尖的石头刻在龟甲、兽骨、岩石、泥板之上,用于记事。孩子们自己磨了石头在木头上刻字,发现刻出的字笔画非常锋利,而“金文”这种青铜器上的字的笔画就带着凌厉感。“金文”之后,秦朝李斯统一汉字而创的“篆书”则充满了“圆融”的美感,之后程邈在狱中创“隶书”,王次仲“改隶为楷”的故事让孩子们对汉字的字体充满了好奇和欣赏,他们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字体。孩子们在很多的象形字中选出了自己喜欢的字用橡皮章刻下来。刻字分为“阳刻”和“阴刻”,孩子们更喜欢能突出文字的“阳刻”,大家将自己刻的字印在纸上成为了很好的艺术品。
毛笔、墨与简牍:
有了文字,书写需要更方便和快捷,书写工具的进步成了人们必然追求。 孩子们听着书写工具发明和改进的故事,如“蒙恬改进毛笔”,“邢夷制墨”,感受着人们创造的过程。当然体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们尝试用兔毛和细竹制作毛笔:在水盆中用梳子将兔毛中的“毛”去掉,留下“毫”,这是一份需要耐心又费时的工作。然后将梳好的毛用力扎紧,挑选好自己喜欢的竹节,锯掉其中一头再将扎紧的笔头塞进去,再在毛上上一点胶水,毛笔就做好了。用自己做的毛笔写字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兔毫笔比平时用的大羊毫笔要软得多,毛少写小字!
竹简的制作也是一件费时的工作,锯竹子,劈竹片,刨竹片,打磨这些过程很考验孩子们的意志,当然最重要的是竹简是用来写字。写自己做的竹简是一件让人激动又紧张的事,生怕写坏了,手都有点抖。用竹简写了甲骨文版的《商颂》还得编成“牍”才行啊,于是还要磨凹槽,用麻绳编。
鹅毛笔与钢笔:
孩子们马上要用上钢笔了,钢笔是外国人发明的,那么在有钢笔之前外国人用什么写字呢?羽毛笔当然功不可没,羽毛笔只能用大型鸟翅膀尖的羽毛,古代西方的贵族和有钱人用天鹅羽制的笔,老百姓用一般的鹅羽制的笔,而有的贵族还用老鹰的羽毛制的笔。我们也来做一只鹅毛笔吧!将鹅毛的翎管斜着剪开,再用沙子加热等翎管变硬就蘸墨水写一下,还不错,很好写!
终于,孩子们在体验了那么多的书写工具之后要拥有自己的钢笔了,钢笔的发明也才是近两百年的事,与现在用的钢笔结构基本一致的毛细管钢笔是六七十年前才发明的,与最早的自来水钢笔的发明隔了一百四十年。要得到珍贵的钢笔,需要有一个仪式,我们先要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好字。东汉的蔡邕在《书论》中很好的阐释了怎样写好字,孩子们在朗诵了《书论》节选之后,郑重的从主班老师手中接过来自爸爸妈妈的礼物——一支新的钢笔,接下来认真听书法老师讲怎样正确的使用钢笔,正确的握笔的姿势是怎样的,硬笔书法怎么写等。孩子们在整个过程中充满兴趣,态度很认真,对这支钢笔更是小心翼翼的保护,写字的时候专注异常。
在经历了“书写历史”这个板块之后,孩子们不仅对书写工具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书法的崇敬感也油然而生,书写的时候态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开始注意写字的美感,行间距和空间的分配有了更多意识,对练习硬笔书法产生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