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号后台时常收到读者的留言:“小玉,你怎么每天都有那么多东西可以写?”,“我写东西,经常写个几百字,就不知道写什么好了”,“你这些知识都是哪里学来的呀?”,“你不是挺宅的吗?怎么有这么多的素材!”......
我把这些零散的问题汇总起,今天给一个统一的回答。
文章不知道写什么好?写作素材不知道怎么来?我把我在写作中最常用也最好用的四大素材来源分享给大家。
01 来自各类课程
想要做到源源不断的输出,肚子里必须要有货。想要肚子里有用不尽的货,那前期我们思考深度没有那么深的时候,就必须要有来自外界的,源源不断的输入。
我很喜欢学习,每年都会报大量的网课,并从中挑选感兴趣的篇章进行学习。
而这些大量优质的网课,就是我写作最重要的素材来源之一。
记录课程中的案例素材
听课的过程当中,如果听到很有意思的案例或者故事,我会立刻在有道云笔记上摘录下来,同时把这段案例复制粘贴到我自己创建的素材群里,标注关键词“素材”,以及这段故事的相应关键字,比如“谈判”、“职场”、“教育”、“亲子”等。为其标注关键词,是为了方便日后需要使用的时候,能够1秒找到对应的素材。
摘出感兴趣的金句素材
同时,在听课中,老师们往往旁征博引,使用一些非常触动人心的金句,比如庄子的一段话、苏格拉底的一段话,等等。
这些金句,未来都可以成为我们文章中高亮凸显的一部分。这块也需要我们用心记录和标注出来。我依然是将它们丢到我的素材群里,标注关键词“金句”、“庄子”、“哲学”,等等。
听课时迸发出的灵感
听大咖们的课是一种享受。会讲课的老师,很擅长于调动我们的思考。比如听船长的个人成长建构师的课程,讲到二元对立思维模型时,她就引导我们思考生活中我们时常掉入的那些思维的坑。而在她的引导下,我们很容易天马行空地想到很多生活中有意思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课程一讲完我们就忘了,所以需要在灵感迸发出来的当下,紧紧抓住它们。
听课时迸发出来的灵感,我依然是记录在有道云笔记上。如果是在坐车或路途中听的课,打字不是那么方便,那么我会先把灵感用微信语音发给自己,待坐到电脑前时第一时间转移到笔记中。
02 来自阅读书籍
除了每天学习大量的课程外,我也会习惯性地空出半小时到两小时的整块时间来用阅读。读书是一个非常好的,值得长期保有的习惯。
随着写作的深入,阅读这个习惯被更好地保留了下来。我在《谈谈这一个月以来,写作带给我的四大收获》里专门提到过:
开始写作了之后,读书的目的性都变强了。看到书里有好的故事,会想着赶紧记录下来,没准明天就能派上用场了。看到有好的案例和论证方式,也赶紧录入脑子里。看到好的行文框架,那更是必须马上学习起来...
于是,看书不再是为了看完一本书,而是为了学到些什么,并学以致用。这样一来,读书的过程不再枯燥无味了,反而充满了乐趣和挑战。
而带着浓厚兴趣踏入的阅读之旅,也比原来枯燥乏味地逼着自己在灯下装勤奋的阅读,不论是质量还是效率都高了很多。
不论是阅读还是听课,我对故事和案例的记录,对金句的摘抄和标注,对瞬间迸发出灵感的秒记,用的方法是一样的。
读和写,它们就好像太极的两端,互相生发,互相促进。阅读,让我们写得更流畅,更有深度,更有说服力。而随着写作的深入,又反过来教会了我们如何更好,更快速,更高质量地阅读。
03 来自别人的文章
前面列举的读书和听课,可能会有朋友提出疑问,“我平时已经很忙了,基本没什么时间上课呀”,“看书总看不进去怎么办?”。
无妨,如果我们不听课,也没什么时间看书,微信我们总刷吧?朋友圈总玩儿吧?公众号总会没事翻翻吧?它们,也是我们极好的素材来源呢。
比如你刷公众号吧,看到一篇文章叫做《勤劳的女人最好命》,你想到自己周围的一些不怎么做家务,甚至不怎么带小孩的女人,家里有保姆和老公伺候着,明明更舒服啊。于是你很想写一篇文章反驳她,叫做《勤劳的女人最好命吗?我看不见得》。这是光靠一篇文章的标题,就激发了你想要写作的灵感,故事也源源不断地向你涌来。
前面只是举了标题带给你灵感的例子。其实又何止标题呢?一篇文章的开头、中间的论证、收尾的总结,都有可能会跟你发生激烈的碰撞。
你是赞同它,还是否定它?不论是赞同还是否定,支撑你这个观点的理由也有那么一二三个。这些,可不就是你写作时最鲜活的素材了吗?
我们每个人在看文章时,看电影时,看电视剧时,总喜欢发表好几个观点。当你把这些零散的观点梳理出来,其实一篇充满思想、有血有肉的、有观点有故事有论证的文章就出来了。
所以不论是看一篇文章,还是看一篇报道,还是看一部电视剧,只要有故事或情节触碰到了你的神经,赶紧记下来。这就是你写作时最新鲜的素材了。
04 来自生活中的与人相处
前阵子,公司一直有传言说马上会有一大波裁员,并且裁员的员工按照N+1进行赔偿。一下子人心惶惶。休息的时间,大家伙时常聚在一起讨论这件事。
有的人很慌乱,他们早已将这份工作视为铁饭碗,担心自己被裁员后找不到下家;
有的人很兴奋,对,就是兴奋,说活了小半辈子,跳槽经历了那么多家公司,居然能经历一次大裁员风波,感觉很新鲜,很奇特;
有的人很开心,因为一旦裁员,就会拿到一笔非常丰厚的赔偿,这对于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了自己...
面对同样的大事件,我发现每个人都有完全不同的观点和立场。这本身就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思考。
当时的我想到的是,不同的人对一样的事件有着完全不同的解释。
有的人可能天生乐观,看问题总是从乐观向上的角度出发,看到的大多是一个问题引发的好的方向,而他们的人生,就很可能朝着好的方向前行。
而有的人,遇到什么事情都习惯了用悲观的视角去解释和面对,那他们的人生里可能苦闷居多。
所以你看到了吗?生活中与别人多沟通和交流,因为他人的观点,他人的评论,他人的思考,可以带动我们的思考。而只要我们将自己的思考梳理出来,那又是一篇观点鲜明,逻辑自洽的文章了。
写文章,永远不需要担心没有东西可写。写文的前期,我们最好是做大量的输入,包括听课、看书等。当汲取了足够多的知识和能量后,我们会主动或被动地将这些知识吸收、加工成自己的东西,在头脑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考。生活中,也是一样,时常思考,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
等到你想下笔的时候,随便抽取出来的一个观点,试着朝不同的方向扩张...也许就这么一个观点,你都可以写成几篇观点鲜明,内容清晰的文章。
--小玉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