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关键期:
第一个是“心理敏感期”,即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学习关键期;
第二个是“成长马鞍期”,即小学三年级、四年级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关键期;
第三个是“学习断层期”,即小学与初中衔接的数学学习关键期。
儿童数学学习的认知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我们需要确立整体学习的教育思想,树立儿童数学学习的整体观念。
数学是一门两极分化很严重的学科。
喜欢数学的孩子学什么都不觉得难,用老师的话就是“一点就透”;不喜欢的孩子呢?怎么学都不明白。
数学还有一个很奇怪的想象:“梯次掉队”。
小学三、四年级有一批孩子数学成绩突然掉了下来,初中再掉一批,高中又掉一批。
不同年级的应用题,对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
1-2年级,只需要计算能力,
3-4年级,还需要逻辑能力,
初中阶段,还要增加空间想象能力,
高中阶段呢,需要更多的抽象、归纳、演绎等的思维能力。
而且数学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科目,只有所有环节都能学懂学透,应用题才能解得得心应手。
所以,应用题学的好不好,直接反应了孩子的数学能力高不高。
其实小学阶段的应用题难度并不高,大部分都是对理论的直接变形,再加上简单的计算。在成年人看来,就和1+1=?一样的简单。
但是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却非常的关键,尤其是3-4年级,这个时候孩子的思维从形象逐渐转变为抽象,数学的逻辑思维初步建立,这个过程就像是从0-1,如果这个“1”没有学明白,后面再有多少个0都没有意义。
紧抓黄金期,建立“数"感
1-2年级的孩子刚刚开始系统的数学学习,题目大多为形象题,主要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
而5-6年级的孩子面临小升初的考试,不仅题目难度增加,题量也在增加,此时对学生的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就比较高了,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告诉我们,孩子到10岁左右,抽象思维就开始发展,11岁时,进入快速发展期。
所以3-4年级是培养逻辑思维最黄金的时期。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顺利完成抽象思维的转变,那么在之后的快速发展期,无论学什么都会事半功倍。
数学学习,思路很关键
1.识别关键数量点
应用题解题的第一步就是读题,目的就是梳理题目中的数学关系和数量点。如果信息筛选出错的话,那么之后的计算就无从谈起。
2. 图画式解题思路
画图法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应用题解题技巧之一。将比较抽象的应用题,转变为比较直观的图形表示,解题难度就会降低很多。因此培养孩子的画图能力是提高孩子数学成绩的潜在方法。
3. 公式总结方便记忆
学习没有捷径,但是有方法。数学也不例外。常见的公式,高频数字,计算方法等,若总结下来,在日后的学习考试中,拿来即用,会大大的节省孩子的计算时间,提高孩子的学习和答题效率。
因此,在学习衔接过程中,要注重三方面习惯的培养:
一是预习的习惯,加强预习的指导、预习提纲的编写,把数学知识问题化、情境化,让儿童独立地经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是整理的习惯,注重错题的整理,定期检查错题集,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三是复习的习惯,及时复习,做到当天一复习,一周一复习,一月一复习;
四是敢于提问的习惯,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讨论问题,不轻易放过一个小问题,直到解决问题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