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上小学的女儿冉冉委屈的梨花带雨,向妈妈诉说着后面的一个同学上课时怎么揪她的头发,怎么欺负她,怎么又把她的钢笔摔坏了……
妈妈总是静静的倾听着,必要时给她点解决问题的建议。
在一旁的舅舅可坐不住了,舅舅20几岁血气方刚的年龄,他哪能受得了自己可爱的小外甥女受这等气。不吱声不言语的去学校里找了那个欺负自己外甥女的孩子,把人家训了一顿,并警告了他。
本想着回去给外甥女的一个惊喜,准备着她下午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高高兴兴、扬眉吐气的抱住自己说“舅舅你真棒,还是你最疼我!”
没想到事情完全出乎他的预料。冉冉非但没有高兴的抱住她,反而更加伤心难过了。
还生气的责怪舅舅:“谁让你去我们学校找他了!我们都说好了,他陪我一支新的钢笔,你这一去都搞砸了。”
听的舅舅一头雾水,没想到好心做了驴肝肺,还让自己的外甥女受了损失。
朋友说,孩子的告状你静静的听着就好,她并不需要你真的参与进去,或者去给她报仇!解气!
他需要的只是把心里的不愉快情绪发泄出来。
这一点就像女人的抱怨,当一个女人在你面前喋喋不休发牢骚诉说自己的老公如何如何不好,婆婆如何如何讨厌时,她其实需要的就是个倾听者,而不是真的要你“好,你老公不好,我去把他揍一顿!你的婆婆这么不讲理,我去把她教训一顿!”
美国心理学家设计过一个用来倾诉的小房间,这个小房间用帘子围成。很多心理有困难、有问题的人,都会在这个小房间得到帮助,谈完后就离开。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布帘后面不是心理医生也不是神父,而是一台计算机。而这台计算机会做出的回答也仅仅是“嗯,我了解!”“然后呢?”
然而,很多人的的确确在跟这台计算机一次次沟通之后得到过帮助。
在心理学上这种状况称之为“净化作用”。
很多有困难的人,他们需要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倾听。心里有困扰、有心结,当倾诉后就会舒服很多、释然很多,好像洗涤过一样。其实这台计算机的神奇仅在于它“善于倾听”。
你以为孩子向你告状就是向你求助甚至求救吗?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需要的是你静静的倾听或者给他点解决问题的妙计,仅此而已。
不要小看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她们在倾诉的过程中心里其实早就有了主意或者想法了。有些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学着去解决,摸索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成长呢!想一想谁又不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吵吵闹闹的摸索着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长大的呢!
大人一掺和进去,事情就变味了,往往会变得复杂而违背初衷,弄的孩子很是尴尬难堪,那么,只有一种结局,孩子以后再也不敢向你吐露心声了!因为你不是一个合适的倾听者,他在你这里得不到倾诉的轻松愉快,还有可能会给自己招来一大堆的麻烦,于是,他远远的躲避着你,即使心里受了再大的委屈,也不愿意和你提起。
往往你一厢情愿的鲁莽去学校里、到他的班级里去找老师、找同学给孩子带来的负面情绪和在同学之间的不良影响远远超过了他向你倾诉的愉快,这种得不偿失的事,孩子当然会躲避着你了。
我们做家长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静静的倾听、暖心的安慰、客观的评价、正确的引导,最终孩子会找到一条和平的、友善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会很有成就感和满足感,且把这种心里愉快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归因于与你的谈话,从而产生对你的好感,孩子才会对你越来越信任,会愿意将自己在班级里的琐碎事情兴致勃勃地告诉你。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说话是表达自我,宣泄内心的一个途径,而倾听是接受对方的过程。你只有在静下心来倾听时,才会理解对方心中真正的需求或看法。
好的倾听者,用耳朵听内容,更用心“听”情感,这一点对于还没有结婚的舅舅来说是个盲区,所以他才好心办了坏事。
正确的倾听态度是达到最佳倾听效果的前提。学会做一个“会倾听”的父母是加强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促进形成良好的父子母子关系的有效途径。
倾听是一个视觉、听觉并用的过程,是思想、情感、信息兼收并蓄的过程。
倾听是对说话者一种最佳的赞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得到别人尊重的愿望,如果你愿意给孩子一个机会,让她们尽情的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她们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愉悦感和满足感,满足了内心被尊重的欲望。心情舒畅的孩子才会在班里和其他的同学相处融洽,即使较量几个回合也游刃有余。
卡耐基曾经说过:“一对敏感而善解人意的耳朵,比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更讨人喜欢。”
那么,对于我们亲爱的孩子,当他需要倾诉时候,我们能给他一对敏感而善解人意的耳朵吗?!
自从那次事情后,冉冉和妈妈说事情,再也不想让自己的舅舅听见。
所以,想让孩子信任你,亲近你,在他告状的时候,你静静的倾听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