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 语·学而》)
什么是“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都尊称为“子”。有时候也泛称男子。在《论语》中,都是指孔子。
什么是“时”?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时候”、“在适当的时候”。
但是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将“时”注解为“时常”,是用后代的词义来解释古书。
什么是“习”?
一般会把“习”注解为温习,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思,现在我们也还称它有练习之意。
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和当时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密切相关。孔子尤其注重“礼”,包括各种礼节,还有“乐”(音乐),另外“射”(射箭)、“御”(驾车)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演习、实习、练习的。
作为老师,我现在时常跟孩子讲这句话一-学而时习之,都会告诉孩子要多“预习、复习、练习”。
什么是“说(yuè)?
“说(yuè)”的音读与意义跟“悦”相同,是愉快、高兴的意思。
整句话的含义是:
孔子说:“学了又时时复习和练习,(所学的东西就会越来越熟练,进步也就越来越大,)心里怎么会不高兴呢?"
学习=学+习。
只学不习,所学不扎实,没有思考连结,就如碎片星点。
只习不学,不会接触到新知识新技能,所学局限,没有延展。
我常常跟学生讲,你学会了一个知识点,与你能把一道题目做对之间,还有一段长长的距离,这段距离就是“练习”。
所以,“学会”不等于“做对”。这也是我们常常发现孩子学习上好像知识都掌握了,怎么“一学就会,一考就废”呢?
所谓的粗心,都是因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练习不够充分,没有真正的粗心可言。
而对于我们成年人的学习来说,这句话也同样适用
很多技能的学习,例如写作,例如乐器,例如开车等等,都是需要反复练习才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