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我带儿子去参加一个新开的绘馆参加绘画试听课,有认识的一个小区里的孩子也刚刚开始在这个绘画班里上课,由奶奶带着,到了现场稍微有点早,我就在教室放孩子们绘画作品的架子上翻看孩子们的每期作品,刚好发现了这个孩子的作品,画上画的是一只老虎,深蓝的背景上一只黄色黑纹的大老虎很可爱的站在中央,头部比例明显过大,但是老虎的形态很逼真,两只竖起的墨绿色耳朵和浅黄的鼻子恰到好处的显示出老虎的憨态。最后孩子还奇思妙想的用黑色的线条画出笼子将老虎圈在里边,原来是画了一只在动物园的老虎,想象力和色彩的浓烈对比以及对动物神态的绘画全部都展现了出来,让人赞叹。
在我正拿着那副画在欣赏的时候,旁边孩子的奶奶看到了,走过来和我攀谈起来,交流过程中她告诉我老师是如何讲故事引导孩子去画画,每个孩子都是怎么想象的画出来,我看了下确实每个孩子画的都很不一样,形态各异,千姿百态,有站着的,有躺着的,但是每个孩子的作品都带着很强烈的生命形态,很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些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令孩子奶奶焦心的却是另外一件事,奶奶始终不相信一个从来没有画过画的孩子怎么能画出这样一幅生动的画,一直在嘀咕这些画都不可能是孩子画的,一定是老师帮忙画完的,等等等等。我告诉奶奶每个人无论是在几岁十几岁还是几十岁,都是有非凡的创造力的,我告诉奶奶她自己也有可能画出很棒的画的,奶奶听着我这么说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说怎么可能,而且笃定的表情写满了一切的不可能。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很多年前看过的一本画册《梵高奶奶》,那个年逾七十的老奶奶在自家窄小的阳台上用水彩画出一幅又一幅美丽鲜艳生动的画作,而这个老奶奶,从没有上过一堂关于绘画和美术色彩的课程,她的画作中完全都是对自己生活过的故乡每一个树木、花草以及邻里的热爱和回忆。热情可以让每个人的才华都轻而易举的展现出来,而大多数人都忘记了自己天生就带来这个世界的非凡力量。
我们大多数人从出生那一刻就带着来自宇宙给予的所有的天赋才华,然而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渐渐忘却了自己是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忘却的就更加的明显。我们与生俱来的天之骄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就这样年复一年的被叠加的生活琐事掩盖,然后在匆忙的一生中带入尘埃。 我们是否还记得在一群幼儿园小朋友的课堂上,老师问:谁觉得自己是最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所有的孩子都会举起手。在一副抽象的画面前,老师让大家说出五种以上这幅画表现的是什么,孩子总是表达的最快和最多,而成人的世界总是有着各种框架和限制略显笨拙,而我们却从不曾对此表示不可理解,还坦然接受,觉得孩子的世界就是简单和富有创意,成人就应该是世故且忙于生存的。 这种对成人世界就应该如此的默认更可怕,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没有创造力,我们的社会变得禁锢没有生气。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教育抹杀了我们的创造力和天性,而在更大的一个实相上,那个亲手埋没掉自己天赋才华的罪魁祸首其实是我们自己。
1. 我们用不可能叠代了可能。
就像那个不相信孩子能画出一幅完整生动的画的奶奶一样,越是成人,越不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的发生。大多数人日复一日循规蹈矩的生活,不去探索和发现新的领域,生活就如作业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标配产品一样,说话和谈论的内容相似,穿着相似、消费倾向相似、价值观相似……只要有不相似的跳脱出来,还会被这群价值观相似的人谴责和视为异类。
还记得在几年前,在一个室内设计公司工作,那个公司属于长三角最知名的设计公司,出入设计公司的人都应该是非常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公司里的员工大多来自中国最好的艺术院校毕业,然而公司日益盛行的加班文化和像罐头生产线式的产品设计路线让我精疲力竭,最终让我选择离开。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在设计公司的从业者在普通人的眼里就是创造力的代表,他们穿着很奇特,说话和行为也很各异。但是我发现这种各异在设计公司成为一种趋势的时候,总体的价值观都一致就演化为一种狭窄的思路和范畴,只注重范式而非内核。
我们用不可能的束缚为自己装上了一道厚厚的防护墙,以为这样是一种保护,实质上切断了链接,扼杀了向外伸展的可能。
2. 我们放弃探索,选择安定。 这句话来自《疯狂动物城》朱迪的爸爸和妈妈,在朱迪梦想做一个兔子警官的舞台剧表演结束的回家路上,她的爸妈告诉不要为太遥远的梦想抱太多的幻想,因为那些不切她父母实际的梦想看来疯狂又可怕,会招来嘲笑。
我们生命中是否都有这样的一对爸爸妈妈,他们选择安定,放弃梦想,然后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我们身上。而我们的梦想又和他们的不重叠,然后又引发一系列的关系揪扯。 父母选择安定,放弃梦想可能有他们的原因,因为时代的原因,因为物质匮乏的原因,还有自我设限的原因。但是现在已经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争的年代,物质充裕甚至满溢。我们完全有实现自己梦想的可能和环境,如果你有梦想,那么现在就去实现它吧,如果现在还没找到梦想,那就需要探索,不断的探索,直到找到自己的天赋才华。
就像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上的演讲:“求知若愚,求知若渴。”一直保持自己的探索之心,终将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无论现在你是谁,你在哪里,你有什么你看到的压力负担和责任,都不能阻止你探索的脚步。
3. 我们视规则为信仰,而非视自己的信仰为唯一准则。
不得不谈到我们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我们生活在一个标准的中国式价值观的体系里,我们尊重权威如宗教信仰,我们视规则为信条,我们蔑视宗教堪比虔诚的宗教徒,我们却丝毫未曾觉知我们的这些集体价值观给我们的影响。
在中国式的教育体系里,我们从小就被“别人家的孩子”这种价值观引导,所有的家庭、学校朝向这个方向去努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一路都在竞争和比赛,然后这种信条就长在我们的肌肉和骨骼里,成为我们这个社会总体的价值观,在成人后的世界里,竞争就是唯一的信念。竞争在某些时候能激发人的潜力,但是竞争并不能让每个个体生命发展自己特有的天赋才华。
就如影片《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中每个人都跑出自己不同的轨道一样,我们曾经理解的马拉松就是一场竞赛,只有一条既定的跑道,而在人生的马拉松赛场上,你只能和自己赛跑,因为终点都一样,而过程由你自己选择,你有权力选择怎样按照自己意愿过一生。
不要轻易相信你崇拜的任何人对你说的任何话语,不要轻易被某些人的文字和价值观所引导,也不要轻易的将自己的天赋才华埋没在时间的荒野上。 那些烙印在历史典籍里话语或者格言只有在适合你自己的温床上才能生根发芽,那些鼓动人心的文字和演说只有渗透进你的土壤才能长成属于你自己的果实,无论你在哪里,你是谁,你多大的年纪,你都有可能让自己的天赋才华绽放,只要你有耐心静下心去倾听你内心的声音,那个声音对你说,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向哪里去,你的天赋才华就是在这里开始重新破土。
静静的守护自己内心的那个声音,给它一个发芽的土壤,然后慢慢浇灌,等待它发芽和成长,那个一开始可能会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小苗需要你多一些时间的呵护,而随着时间的变迁,总有一天它会变成一颗为你遮风挡雨的大树。就像《安的种子》绘本里的小和尚安,在季节变迁中找到自己的池塘,然后静待种子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