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义二字,许多人常常挂在嘴边。但挂在嘴边的人,不一定有情有义。
竖秋不揣浅陋,妄加评说。“情义”二字,最早的文献记载或许是《礼记》。最近读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百篇》,在206页(出自《礼运》)有“(孔子曰)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大意是:圣明的人把整个天下看成是一个家,把整个国家当成是一个人,并不是他们凭主观妄为的,而是他能通晓人的天性,剖析其中深刻的含义,明白它们的厉害关系,擅长处理他的冲突,然后才会有所作为。那什么是人的性情呢?喜好、生气、悲伤、恐惧、情爱、厌恶、欲望、这七种,是人不需要学习就具备的。这里,把什么是“情”用七个字表达出来了。
情,就是不学而能的天生的人性部分。
接着,孔子又曰:“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
《礼运》还指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凭借礼,深藏于内心之中的美恶方才能够测度,方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加以治理。
看完这段话,所谓“义”,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义务吧?比如,慈是做父母的义务,孝是做子女的义务,良是当兄长的义务,仁是做君主的义务,忠是做臣下的义务。更深度的理解,义,还应该是天理,天经地义的意思。
按照窃以为的观点,情义二字,许多人心中其实没有或者少有,或者有时有,有时没有。所以经常有人骂人说“无情无义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被骂成无情无义的东西,显然就是在骂他“不是人”了。
仔细想来也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情”,又没有“十义”,不讲人性又没有天理,那还叫人吗?按照王阳明先生的观点,天理其实就是人欲。
在竖秋看来,情义二字是对天理和人欲最通俗的表达。所以,民间在评论一个优秀的人时,往往说他“有情有义”。
情义二字,事关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如果用一个字表达,就是“礼”字。
前面提到的孔子对情义的表达有一句“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大概是这个意思。
重情义、知感恩、尚坚韧,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激发出中华民族战胜各种困难的磅礴力量。这彰显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天下一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卓越文化创造。
上面引述的《礼记》中的“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意思是明智的人将天下看成一家。
《论语》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汉代的政治话语体系中多次用到“天下一家”一词,荀悦《汉纪》中多次说到这句话。
“天下一家”思想有三个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
“民胞物与”就是说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协和万邦”的思想是尧提出来的。中国原始社会的鼎盛时期是尧舜时代,鉴于当时“天下万邦”的社会现实,尧提出了一个道德理念:“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即主张先由家族和谐,扩展到社会和谐,乃至不同邦族之间的和谐。
“协和万邦”由此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与核心价值之一。“协和万邦”的理念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天下大同”思想出自《礼记·大同·礼运》篇,文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礼记·礼运》生动地刻画了“无弃人”和“无弃物”的大同社会图景。
情义二字,事关人类命运共同体。
“家”承载着全人类共同的期盼。
千百年来,“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梦想始终是人类心中不灭的明灯。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对传统“天下一家”观念的发展,是“天下一家”理念的时代阐释。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天下一家”的理念和智慧,源自中国,属于世界。只要全世界人民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进行努力,“天下一家”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