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应该是杨绛先生,让所有人最关注的时刻吧。她和钱钟书先生,一辈子的低调,这一年的高调是因为他在这一年终于和先生女儿团聚了。
最初知道《我们仨》这本书,忘了在哪里看到转载其中一个小节,看完很有冲动要买,但是当时没买。我读书很慢,一字一句的读,一边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所以我选书很谨慎,以免浪费自己的时间。但这本书要读这种子已经留在心里面,能读到什么书也是一种缘分吧。前两天我去邻居家,她正在摆弄桌子上的包裹,说那些都是她儿子买的。我随意翻了一下,居然看到《我们仨》这本书,立即翻读起来。不读还好,这一读就放不下手了。我本来找邻居是一起去散步的,结果我变成在读书。邻居只好跟我说书借你读看。我这才把书合起来,陪邻居去散步。但一边散步,心里一边惦记着,要把书看完。
告别邻居后,便迅速回家把书拾起,继续往下读。老公的外甥女去年大学毕业,在珠海工作。一直住在我家。她看我这么认真的读书,忍不住过来看我在读什么,我告诉她我读的是《我们仨》。
“这本书我看过。”她说
“好看吗?”我问
“嗯……我没看完。”
“为什么没看完呢?”
“看了前面,觉得好闷,就看不下去了”
“嗯,你不为人妻,不为人母,应该没办法读懂她的情感吧!”
小女孩没办法读懂,所以读不下去,觉得闷。可是我读得泪流满面,特别是前面两章,艰难时,都读不下去。只好调整情绪,第二天再读。可是第二天,翻到同一个地方,一读还是泪流满面,我只好泪流满面的坚持读完那艰难的部分。后面部分是他回忆年轻时候的生活多么美好。读完最后一章再回去看前面两章,还是泪流满面。我想那些眼泪是替杨先生流的。从一个女人活成一位先生,他用了105年,饱尽了人生冷暖,看尽人生百态,时代的迭变,繁华落尽见真淳。
《我们仨》这本书杨绛先生用最朴实的文字,娓娓道来讲述了“我们仨”,一生,也因为有“我们仨”,感觉并不孤独,生活很有意义。逝者不可追,往者不可留。留在杨绛先生心里的,是“我们仨”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这样的回忆,有些痛楚,有些温暖,有些感动,有些回味。再平凡不过的一个小家,因为有“我们仨”,很快乐,很温馨。
读完这本书,我总感觉,杨先生是他代替他女儿把书写完,只是换了做母亲的角度写,把对他们父女俩的思念情感化为文字,也算是在书里和他们重新活了一遍,以慰藉孤独的心灵,所以,情感浓烈,文字却朴实,也是因此特别感动我。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先生引用了这两句诗作为文章的结尾,珍惜当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