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进行了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的测试,发现学生计算的错误率还是挺高的。一再强调的“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变化的题目”是必考题,但仍有部分学生无法掌握,真是让我无语。趁着今天有些时间,留下几个学生改错,发现了很有趣的现象。
【过度的竖式】
平时,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要求学生用竖式,而且还要求学生写在题的旁边。自以为这样做是很不错的,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效果。今天守着几个学生改错,看着他们写竖式,我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祉乐算:2.3X0.1=,用竖式。
我提醒她,这道题不用竖式,先算23乘1,再考虑小数位数。她茫然地看着我,然后,淡定地将竖式写上,算出结果。
我哑然。
燕子,长着一双比我的眼睛还大的眼睛,曾笑着请同学们判定我俩谁的眼睛更大。她算0.6X0.6=?用竖式,而且写得美美的。
我说,这题也用竖式吗?
她说:“这题难道可以不用竖式吗?”
我点点头,她摇摇头。
还有柯力······我不知道是否还有别的孩子是如此。
回想,这些计算的过程,如何能够直接写出得数,是讲过的,练过的。但到了学生这里,还出现如此的错误,是不是我强调竖式过当了呢?
愿过度的竖式,在下周能够缓解吧。
【不同心情 异样效果】
留下祉乐两天改错,发现她都有些情绪。特别是对于要动脑筋的题目,她总是嘟着嘴,趴着做。今年她好像长了些肉肉,显得她趴着更没有精神。如果题目一次没有改对,她的情绪反应就会更大,写字变得乱了,步骤也不按照要求来做。我只好请她休息一下,或做点不需要动脑筋的作业,等情绪舒缓再做。今天,错没有改完,我直接请她回家了。
柯力的错与祉乐有很多雷同,不同的在于,给柯力讲任何一道题,她都是笑眯眯的。我两次,发现她的方法笨笨地,我笑着说她,她用撒娇地方式“哼哼”,继续高兴地改。遇到讲过的题还是不会,会主动地问我。听懂了,觉得简单,会开心地说“喔,原来这么简单呀!”
在规定时间内,她不仅改完了错,还趁着等待家长的时间,做了些家庭作业。
能帮与愿帮的,不仅在我,更在于孩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