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理解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
国(境)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演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诸多因素制约,具体说来,主要受到了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化、各国经济现代化进程和当代科技革命的影响。这三方面的影响,有些涉及国内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有些作为国际环境背景,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作用。其中有些作用是直接的,有些则比较间接,要经过文化思潮的中介。
结合上述诸多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70多年来,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四个阶段在政治、经济、科技革命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一般为15~20年,各有不同的发展背景、主要内容和理论指导,总的来说是处在不断的变革之中。我们可以用“高”“回归”“探索”等几个关键词分别来概括这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到50年代末,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壁垒分明,“反共”和“反美”的声音都十分强硬,同时也充满了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堪称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但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民权运动、妇女运动、“新左派”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游行、罢课、罢工成为西方社会的常态。这一时期,个性解放、性自由等思想以及颓废文化在社会上也十分流行。政治风潮引起了各国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也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运动的兴起。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改革想配合,重点放在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更加注意发挥其社会功能。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重新提倡个人与社会并重的价值观念,倡导适应于资本主义需要的美德就成为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甚至民族沙文主义)再次成为主旋律。
第四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进入21世纪再到现在在全球化、信息化、多极化条件下,虽然“和平与发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时代主题,但是局部的、地区性的冲突、纷争乃至战争并没有绝迹。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新挑战,特点是热点分散、视角多变、主题多样、互相矛盾。
二、如何理解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和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在总体上表现出一些特征和发展趋势,我们把它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毫不减弱的“意识形态化”;回归“生活世界”;社会与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百花齐放的社会适应性。
[if !supportLists]1. [endif]毫不减弱的“意识形态化”
毫不减弱的“意识形态化”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在来的发展中这一特征仍将保持下去。
“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哲学或政治哲学的基本范畴,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或一定社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观点;意识形态是该阶级、该社会集团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的思想理论依据”。意识形态的本质决定了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政治倾向性。一个社会或一个阶级、集团的意识形态水平,反映了它对自身根本利益的认识水平,是它把自己的根本利益与其他社会集团根本利益区别开来的那种理论能力的反映。
意识形态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的、阶级的、集团的利益对抗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客观地存在着的。不过在当代,特别是在苏、美两极对峙被打破之后,它的存在形式和内容确实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这些变化背后,意识形态的对立更加广泛和深刻了。
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在当代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正被有意识地加以发挥。其表现集中在:各国都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首先令人想到“民族感情”,似乎它只是一个与“民族”有关的概念。其实,在本质上它与“国家意识”“国家认同”有着更深刻的联系。爱国主义,顾名思义,首先必须爱国家。无论你是哪个民族的人,你都得爱自己的国家,才能称得上是个爱国主义者,否则你就只是一个民族主义者。这里的区别,在多民族国家里看得最清楚。在爱国主义中,民族情感是纽带,国家意识才是核心。
[if !supportLists]2. [endif]回归“生活世界”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生活世界”这一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界最为关注且出现频率最多的词语之一,不仅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也深刻影响了当前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实践与发展。但是人们对“生活世界”这一概念还存在着诸多认识分歧。这种分歧的产生,主要源于人们所秉持的话语体系对“生活世界”的界定不一样。大致来说,主要体现为两种话语体系的冲突:哲学话语的“生活世界”与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生活世界”,它们的具体所指是不一样的。
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其意义主要就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经验在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第二,有利于克服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知识化的倾向,增强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在教育过程中的比例,避免教育过程的教条化灌输和技术化、标准化的评价方式。第三,有利于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挖掘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的内在关联。这三个方面恰恰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欠缺的。
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主要表现在: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由分科教学向综合课程的转变;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由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质性化;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日益丰富;第五,社会大课堂的蓬勃发展。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主要表现在:第一,创造青少年道德成长的支持环境,加强教师、家长、媒体、法院、企业以及民间团体之间的合作,多渠道开展积极的正面教育。第二,强调情感、体验、对话、理解、行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学生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反对强制灌输,把培养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批判思考和决策能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第三,不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公民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环境教育、消费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等正成为当前国际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维度。第四,注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建设,对教师和校方提出更明确的角色期待。
但是,回归 “生活世界”需要防止矫枉过正:第一,现实生活的主体是芸芸众生,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体只能是教师与学生。第二,现实生活是一个善恶共生的实体,而教育世界则是一个追求善美的场域,我们不排除“恶”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成为有益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但这种资源的挖掘和利用需要高度的教育智慧。第三,现实生活具有自在性的特征,而教育世界则是一种自为的存在。因此,生活之于人更多的是一种归宿性的存在。回归现实生活的教育必须保持其独立性的品格,警惕生活对教育的曆越而使学校教育消解于生活之中。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社会价值。
[if !supportLists]3. [endif]社会与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
在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取向发生了的变化。盛行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传统国家开始强调社会价值,而向来以集体主义为本位的东方文化传统国家则开始关注个人价值,使得社会与个人并重成为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在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等众多的方面,都渗透着价值观。价值观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核心。以价值观教育促进广大群众对人生、社会、政治、道德等问题的思考,是其他国家一条成功的经验。在21世纪,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并重仍然是一个基本导向。
[if !supportLists]4. [endif]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从社会控制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工具,阶级性、政治性非常鲜明。但是,为了维护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统治阶级也有责任培育、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基本素质,其中就包含人文素质。同时,在当今的政党改革中,执政党为了赢得选民的支持,也有意识地强调关注民生、顺从民意、争取民心,所以要浓墨重彩地涂抹执政的人文色彩。这种情况,就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性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正方面。在成为一个新的趋势。它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科研方法等许多。
21世纪以来,人们逐渐发现,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完全照搬自然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存在极大的片面性,是滥用科技理性的表现。随着人们对科学主义思潮的反思逐渐深入、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质性研究方法逐渐流行起来,并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
[if !supportLists]5. [endif]百花齐放的社会适应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性——阶级性、政治性,决定了它必须积极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及时地对自身进行调整。各国在适应本国国情和时代变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传统,呈现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打上时代烙印的丰富多彩的面貌,表现出极强的社会适应性。
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生活的适应,使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也使其获得了蓬勃发展的活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除了客观上存在需求之外,它能很好地发挥其功能、起到为社会服务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