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晚上有个女孩过来了解考研课程,聊了没几句,就问费用。我给她看了价格表,她盯了很久,突然眼眶湿润了起来。她说,老师,我英语差,又得考数学,数学我实在没法自学。我答,那就跟着这边课程走,不懂的直接问老师。
她带着哭腔说到,可我父母不允许我考研,他们说女孩子毕业了找份稳定的工作就已经很好了。
我安慰到,需要我帮你去沟通吗?
不用,老师,我用了很多种方式沟通过了,都没有效果。
那你还考研吗?
老师,我本科不好,考研可能是我最后的挣扎了。我想再努力一次,改变自己的命运,多点书,应该总是好的。可是,在爸妈眼里我一直很孝顺!他们的话,我都听。
还考研吗?我继续问道
应该考吧!
突然她变得不确定起来,因为她需要维持一个孝顺女儿的人设。
似乎,孝和顺永远连在一起,要做到孝必须得顺。顺着父母的意愿,“听他们的话”。可,这样做对吗?
孝和顺,其实可以分开。
何为孝?
“孝”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老人紧紧靠着儿子,其基本含义是子女要善于侍奉和赡养父母的意思。
真正的孝道里从来没有强调过孩子必须听从父母的,也没有赋予父母这种权利,那不过是后人的添加与曲解。
对待父母,在涉及人生选择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但决不能盲目的随从。必要时,我们应该坚持孝而不顺,这是我们的人生。其实,当你在问到底应该听父母还是听自己时,和孝不孝顺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是你对自己的选择没信心,你怕最后自己的选择错误,又失去了父母的支持和欢心,落到一个众叛亲离的地步,这才是你苦恼的原因。
所以,请别再拿孝顺,作为你害怕失败的借口。如果选择,请坚持,如果坚持,请努力,如果努力,请百分百的投入。告诉自己,哪怕失败,又如何,尝试过,人生总会少一份遗憾!
接触到的学生中,家里不支持考的,多半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
而家境比较好的学生,父母不仅支持,而且还会定期过来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甚至前一段时间,接待的学生家长中,有个女孩的父亲,连考研英语的考试题型,考研政治的复习资料,以及专业课的考察内容,都了解的一清二楚。
早前些年,就有文章讨论到“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个话题。
一本名为《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在本书中,作者帕特南对美国社会日益扩大的不平等鸿沟有了突破性的解释:为什么越来越少的美国人能获得向上发展的机会。因为美国梦——受良好的教育、努力工作、买房子、取得成功。人们相信美国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国家,靠能力和努力说话。但在过去25年里,他发现出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机会鸿沟”。美国人一直相信机会均等,认为所有的孩子,无论家庭背景,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改善自己的生活。现在,这个“美国梦”似乎不再真实,或者说至少没以前那么真实。
《Our kids》结合了具体的案例和严谨的证据来讨论这一点。“美国梦的危机”不是一个社科术语,而是一群年轻美国人在贫穷与暴力中的亲身经历。帕特南认为,他们这一代大多数比父母的生活的更好,但他们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却面临着更艰难的生活和更渺茫的前途。
他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两极的社会和经济的世界,富人成功获得教育和经济机会,穷人无济于事地奋斗加剧了他们的贫困。底层家庭越来越少的机会,上层阶级不断扩大的资源占有。
书中有段文字写到:
“Compared to their poorer counterparts, young people from upper-class backgrounds (and their parents) are more likely to use the Internet for jobs, education, political and social engagement, health and newsgathering, and less for entertainment and recreation,” Putnam writes. “Affluent Americans use the Internet in ways that are mobility-enhancing, whereas poorer, less educated Americans typically use it in ways that are not.”
大致意思为:富人家的孩子,网络对于他们,是获取多方面信息的渠道。而且穷人家的孩子,则是用来娱乐和消磨时间。
可怕的现状,我们需要承认的事实在于,每个人都没法去选择自己的出生。我们不愿意面对的事实在于,很多寒门子弟慢慢的安于现状。
考研不是改变运命的唯一出路,可是否考研是你自己可以做出的决定。无论旁人的理解与否,在未来的日子里,当需要做出抉择时。请多相信自己一点,多勇敢一点,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在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