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简介:
《乡土中国》首次出版于1948年,是费孝通著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二、关于作者:
1910年11月,费孝通出生于江苏吴江。受进步思想影响,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毕业后受梁漱溟先生之邀,到山东邹平县参加乡村建设工作。不久,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成为我国最早在本土获得社会人类学硕士的青年学者。1935年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留学,获博士学位。1938年,从英国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积极投身抗日民主运动。1949年初,费孝通应邀赴西柏坡共商建国大计,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历任民盟中央委员、常委、副主席、中央名誉主席。
他先后对我国多个地区进行实地调查,七下甘肃定西,三十余次到江苏吴江,提出了许多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建议。1935年,他赴广西大瑶山进行社会调查遇险,获救后整理出版《花蓝瑶社会组织》。留学英国期间,他完成并出版了《江村经济》。回国后,他创办了云南大学—燕京大学社会实地工作站,发表了《禄村农田》等一系列关于农村问题的文章,培养了一批社会学者。1942年至1943年访美期间,他整理、出版了《云南三村》。
1979年,任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其间,他广泛了解国外社会学发展现状,大力培养国内社会学师资,组织编写教材,筹建专业教育和研究机构。1985年,他创建了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1987年,他创办了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他主张当代的中国社会学应该是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和民族特点的社会学,必须立足于中国社会的实际生活,从科学的社会调查研究入手。1992年,出版《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该著作荣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社会学一等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荣誉奖。
三、美句摘抄: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已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已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
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
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在差序格局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力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确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
四、体会感悟:
“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沧海桑田、社会变迁,城镇化深入、人口结构调整、流动加速,“土”维系的社会纽带撕扯割裂,封闭的生活环境逐步土崩瓦解,乡土气息离我们远去。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乡土文化植根于我们心中,它包含了落叶归根的乡土情环和溶于血液的民俗礼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根,值得我们加倍珍惜。但乡土生活存在缺乏礼法约束、契约精神等弊端,换句话说,即与城镇文化的某些重要要素有矛盾。好在乡土亦或城镇,没有非你即我的抉择。人最终还是要踏在土地上的,我们要做的是在社会科技发展、文化交融进步的同时,将乡土这属于我们的根,进一步深深扎下。
乡下人的“愚”只是因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决定的,并不是他们的学习能力低人一等。同样的,文字这种讲究艺术和方法的工具在乡村并不是迫切需要的。因此,我们不能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和社会中的人。一、城里孩子从小接受教育,生活的大环境重视教育,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新事物多一点;乡下人更能顺应四时变化,反应灵敏,生活能力强。但二者的学习能力没有太大差别。“愚”是基于城镇文化立场强加给乡下人的偏见,也是现在的主流价值在城镇现代文明一方,显得城镇文化不那么“愚”。我们制作过很多末日灾难影片,如果身处末世蛮荒,智慧有用武之地的乡下人大概率会比城里人过得滋润。二、看事物要多角度看,全方面看,发展着看,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优势特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鲜明个性。三、以平等心待人,若轻人,则生我执,有无量无边罪。
在乡土社会中,维系人际关系的是仁,即“克己复礼”“皆以修身为本”、对亲属要孝悌、对朋友要忠信、对他人要仁爱。然而如何为仁,却是仁者见仁。孔子的思想是以家族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逐层向外辐射递减,是有差别的仁。因此,要看与自己关系的亲疏,在弄清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何种关系后,标准才确定。所以说,乡土社会“德主刑辅”“明德慎罚”,不重法重礼。
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像是丢石子于水面而形成的同心圆波纹。每个人都是其圈子的中心,不同圈子的波纹交织叠加,发生联系,构成社会关系。在亲疏感情上,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由亲近到疏远。在公德私德上,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上,向内看是公,向外看是私。
费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悟,将自己在乡村实践中的所见所感融入社会学体系,把中国乡村社会中的具体情境提炼成概念。因此,《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画面背后更为凝练点晴的笔道,是乡村社会生活习俗后的文化沉淀与精神承载。这份宝藏是我国独特的文化状态,造就了独特的国民性和文化性格。至今,我们还是一个熟人社会、人情社会,儒家思想的价值体系还在直接影响着我们。读《乡土中国》,就是了解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