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暑假,在外做义工闲来无聊,跟一个久不见面的同学聊天。
得知我能去不同的地方,做自己喜欢的事,他满是羡慕。
他:“穷是我最大的毛病。”
我:“我也穷,次次都是穷游。”
他:“我们情况不一样,我只能努力拿奖学金了。”
我:“你好厉害····”
大学期间,该同学勤奋踏实,凭借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国家奖学金。确实是个励志积极的好例子,可是跟他说起专业,说起未来,他的言辞立马变成了这个样子。
“我这个专业很坑,单调乏味,被强迫的,无能为力了。”
“我读完书,亟待解决的问题时买房成家。”
“创业没有本钱和头脑,注定是一辈子打工。”
“我没那么多想法,时间和思想被压迫,我只能循规蹈矩得活着。”
“考个研给自己一个交代,我觉得考研才能衡量人。”
听完这些话,作为一个喜欢放飞自我,根本没指望过国家奖学金的普校学渣,突然觉得有了一丝优越感。
按道理讲,他勤奋学习,并因此过得了荣誉,该是常人羡慕向往的。可是,我一点都不羡慕,因为他失去了自我。
他优秀是有优秀,可是他的每一次选择、他的人生就是妥协的产物。当然,国奖不是人人都能拿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也有过犹豫。要不要拿出高中的死劲,背完马哲毛概等一些从未听过的课程重点?为了考试,我也缩在狭小的楼梯间抱佛脚,那叫一个痛苦。可想通后,我放弃了一些背书时间,去做别的事。
菲茨杰拉德说,我们不能随意评价一个人,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跟自己一样的处境。在这一点上,我很赞同。可是据我所知,这位同学有选择的余地。而我,其实也有我的无法选择。
我才20岁,我跟他一样迷茫,不如他优秀,可是我不想在20岁的时候,就死去,就准备过循规蹈矩的生活。
比起他周全安慰的妥协,我更向往未知刺激的闯荡;比起他循规蹈矩的勤奋,我更佩服勇敢无畏的自由。
2.
小林姐是一个95后的姑娘,比我大两岁。
相识时,她是一家客栈的老板娘。同男友打理客栈,清吧里卖点饮料小吃,朋友圈里卖点东南亚的小商品。
18岁高中毕业,她不顾父母反对,只身前往厦门做义工,我知道义工是在大二。
同样是18岁,大学上了几个月,跟室友疯玩。觉得大学没意思,不想混日子。再次不顾家人阻拦,休学出来边工作边旅行。
19岁,她拉上只有一面之缘的现男友走川藏线,从西藏边境入尼泊尔。
20岁,她四处借款,租下客栈,跟刚毕业的男友一起经营。
一年后,合同到期。她跟男友去了菲律宾工作,去了很多地方,体验了很多活动。
朋友圈里,偶尔见她感慨。只觉得或许这就是别人的生活。我在心底佩服她的潇洒不羁,勇敢无畏。
一定程度上,她的家庭给了她支撑。可是休学时,她家里也只给了她一个月的生活费。开客栈,也是跟男友四处找朋友借的。
旅行路上受过的苦,开客栈的辛酸,这些她都一一尝尽。没有上大学,没有什么体面的工作,甚至没有过上精致的生活,可是就是这样的人生,让人心生羡慕。我羡慕的并不单是她能到处玩,而仅仅是她做自己的勇气。
她也只是一个20岁的姑娘呀,但她的人生,是一次自我选择的结果。
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勇敢地选择了去过。单是这一点,我就觉得惭愧。即使我读了更多的书,受了更多所谓的教育,我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大概是我20多年来最深刻的悲哀。
习惯了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
3.
电影《搏击俱乐部》里,有一个情节至今印象深刻。
如果有个人拿枪指着你的脑袋问你,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6个月之内没有去做的话,就一枪打爆你的头。
想想,你会去做什么呢?不考虑现实问题,说一件你非做不可并且有意义的事情吧。
你的答案可能是旅行,见某一个人,吃某个东西····可是再仔细想想,你会不会突然觉得,或许自己的人生里,根本就没有什么非做不可的事。而这种虚无的恐慌感并不来自于死亡本身,死亡本就意味着虚无。横亘在生与死中间的生命本身的虚无,才是最令人心慌恐惧的。
当我活到20岁,看了几百本书,上了15年学,我才恍然发现,我竟然没什么理想了。那些小学时代的梦想,中学时代的抱负,竟然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消失了。其实,只不过是我自己麻木不仁了。
读《月亮与六便士》时,深受震撼。觉得即使冷漠自私,也要勇敢追梦。可是我抬头,看不见自己的月亮。面对那满地的六便士,我不得不低下头。低头的姿势久了,也就忘记抬头了。
不过庆幸一点,比之麻木不仁,迷茫困顿、怀疑焦虑的不安者至少还有思考的能力。
跟很多人一样,我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跟很多人不一样,我的确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那就是20多岁的灵魂,不该用妥协者萎靡的姿态,在混沌的洪流中,循规蹈矩得为自己的人生铺设坦途。
鲁迅说:“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风险。”
我要自由,这是我选择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