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考研群里有一个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与同事同时决定考研,不同的是他保持工作在职考研,而我辞职考研。我感觉他根本没有努力学习,但就是超过了国家线3分,最后录取了。而我,今年需要二战。虽然专业不同,学校不同,但我就是心理很难受,感觉自己努力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我不否认提问者的努力程度,或许他们的差距就是因为择校目标不同,学习策略不同而导致了结果不同。
我想问的是你有没有过相似的经历和感受呢?
明明两个人有相似的目标,同时为了学习而努力,明明看起来自己更努力,为什么偏偏别人就是比自己做的更好?
在拆书0102 | 易安从嘉 | 如何打造自己的专属笔记,让坚持真正有效? - 简书一文中我提到过自己的学习经历,我也是看起来比我的学霸朋友努力,但就是没有他成绩好。当时给出的结论是,他把老师和书中的知识内化为了自己的知识,有自己的专属笔记,每次复习我们抱着教材、习题和大量笔记不知从何开始时,他气定神闲地看自己的笔记就行了。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打造自己的专属笔记,将读过的书变成自己的知识呢?
上周我们解读了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第三章,读书、做读书笔记,这周继续解读第四章,通过重读笔记提高自我。
我们做好了读书笔记,便将其束之高阁,没有通过重读和输出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为自己所用,一切努力不过是“看起来努力”,岂不是白白浪费了自己所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现在是知识付费时代,微课多之又多。谁还没有买过几个课呀?不想把自己买的课变成交的智商税,如何将微课价值最大化,也是不少人想解决的问题。
举一反三是从小就被要求的本事,那么此次拆读我们就把读书和听微课一并解决了吧。
本篇文章篇幅较长,约4000字,想要干货或时间紧张的朋友可以直接拉到文末。
下面我将从一个前提、三个方法来阐述把读过的书、听过的微课转变为自己的知识。
你准备好了吗?
壹
一个前提——为自己做的笔记做好索引和标签。
或许有人说,我的读书笔记、微课笔记根本就不多,或许一本都没写完,三两下就翻完了,哪里需要索引和标签?
我问你,你以后都不做笔记了吗?你以后都不学习不进步了吗?
如果你回答:我就不!那么,出门左转,记得把门带上。再也不见!
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请耐心听我讲完。
笔记的编码和索引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随着学习笔记的增多,我们突然有灵感想到要用一个以前写过的笔记时,因为时间久远只能想起关键词和一点模糊的记忆,没有索引,你是准备一页一页去翻吗?
大家都用过搜索引擎,想要什么东西,关键词一搜,就出来了相关词条,再略微筛选,很快就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内容。
为自己的笔记做索引,就是这个作用。
让电脑里的笔记索引成为你的专属搜索引擎。
如何做索引呢?
第一步,笔记本尽量选用相同大小、相似材质的。起初选薄一点,写完一本,养成笔记习惯再买厚一点的笔记本。
记笔记时只要按时间顺序,标好书本名、微课名顺着写下去就行了。没有必要为自己的笔记做出过于细致的分类,如“励志类”“读书类”“职场类”什么的,每个时段对相同的书有不同的解读,容易造成分类不清,书写笔记时不知所措。
此外,分类多了,每一本笔记都只写了一点点,很难写完一本笔记,写起来很没有成就感,慢慢就坚持不下去了。
起初选用薄一点的笔记本的理由是成人读书没有考试,就需要自己给自己一些阶段性的提示和反馈,让自己获得满足感和收获感,激励自己坚持下去。
就像打游戏,为什么容易上瘾?因为有关卡的设置,每通过一关就会收到反馈,激发了继续战斗的动力。
一个笔记本写完,就是一个积极反馈,容易激发继续的动力。我反正每次写完笔芯、笔记本的时候,都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不知道你有没有同感呢?
第二步,笔记本按顺序编号,笔记本内部加目录,填页码。
每次写完一本笔记,就在笔记本封面写上编号,在侧面脊背写上编号,不好写的就贴上编号标签。
然后在笔记本内页的最前面添加目录。可以提前预留目录页,也可以打印目录贴进来。
我个人的建议是打印目录,因为预留页可能会因预算不足不够写,或者因预算过多造成浪费。手写目录,也不是很好对齐。
电脑打印目录的话,有两个优点:一是可以建立一个目录表格,格式更整齐;二是建立索引时就只需要在此基础上增添项目,减少工作量。
目录表格包含“笔记书写日期”“笔记类型”“书名”“作者名”“出版社”“笔记所在页码”六项内容。
第三步,为笔记本贴上索引标签,建立电子索引表格。
用便签将笔记本按书名或者微课名贴上标签,方便日后查找翻阅。
建立电子索引表格,打造自己的搜索引擎库,每次需要素材时用关键词一搜,相关内容就出来了。几年前的笔记都能关联出来。
索引表格内容包含上一步所说的目录表格,再添加“笔记本编号”“关键词”“一句话总结”等内容。
笔记本编号是帮助我们查阅的,关键词和一句话总结是方便搜索的。毕竟我们的大脑有时候只是记得一个模糊的印象,更何况现在有些书名或者微课名都是“标题党”,一眼根本看不出来到底写了些什么。(手动摊手,我也很无奈呀。)
贰
三个方法——重读笔记、主题阅读、输出
一、重读笔记
重读笔记可以定期重读,毕竟温故而知新嘛。奥野宣之是这样写的,交流群里很多前辈、朋友也是这样做的。
但如果你本身看书就是没有什么具体的目的,只是想保持学习的状态,获取新的知识,读得比较杂,笔记也是一样,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就是懒)定期重读,我的建议是“按需重读”。
不要问我为什么如此善解人意,因为我就是这种人!
其实作者奥野宣之在本书中第164页第五行,也写过一句“重读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进行”。怎么样?理由充分,有理有据,懒也能如此冠冕堂皇,也是没谁了。
从我写的一篇拆书稿开始,就一直认同赵周老师的观念:成年人读书要以自己为中心,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重读笔记,也是同理。按需重读,通过索引,直奔目的。看完就实践,这笔记不就是你的知识了么?实践出真知嘛!
二、主题阅读
关于主题阅读,灵感来源于本书中奥野宣之系列书评连载的举例,他是读三本相同主题的书,自己在内心建立一个小世界,让三本书互相争论,自己做法官进行评判,写出每本书的要点+评论,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论点,最后形成文章。
日本作家石井贵士在《1分钟超强读书法》中提到了学习2000小时+行动一万小时=成功方程式,而这学习的2000个小时来源于“阅读专业领域书籍200本,加上周边相关领域的书总计2000本”。虽然我对他提出的庞大数据不是很赞同,毕竟我又懒又没有时间,但是提取其有用的理论,转化为“主题阅读3-5本,实践20小时”,我们或许不会成为专家,但足够学会一门新技能了。
我们都听说过一万小时理论,想要学习一项新技能时,想到一万小时理论就怂了。我想我永远也不可能学会新技能了。颠覆我认知的是Josh Kaufman 的TED演讲《一万小时太久,20小时学会一个新技能》。记住,一万小时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所需的时间,20小时才是学会一个新技能的时间。
而这20小时,一定是有效的、经过思考的、有方法论指导的、不同经验累积的20小时,而不是机械重复的20小时。而有效的思考和方法论指导,就来源于主题阅读所找到的核心方法论。
我听过一句话,叫“不兜售自己不会使用的产品”,在这里,我想改写为“不实践自己不认同的观点”,输出的文章所表达的观点,一定要“亲测有效”,才有说服力。自己都不认同的观点,实践起来多痛苦呀!
在自己做主题阅读时也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毕竟只读一本书,只知一家之言。不同的书和作者对相同的主题有相同的核心观点,也有不同的解读,多看多听,求同存异,去粗取精,找寻到自己真正认同的观点,对自己有用的观点,才能更好的实践,最终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三、输出
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是输入,输出,反馈,再输入,再输出,再反馈。如此反复,形成一个学习闭环。
读书、听微课就是输入;写读书笔记是输出的一种方式,不过这种方式比较像自我欣赏;通过读书笔记去实践,就会得到反馈;此时再次增补读书笔记,甚至升华输出,那么良好的学习闭环就形成了。
这里我所提到的输出,是除自己看的读书笔记、听课笔记以外的输出,如给别人讲解,开免费课程讲课,写文章等等。积极地输出,才能更好的将知识内化。
奥野宣之说“人并不是因为无所不知而去发表演讲或出书,而是通过演讲和出书让自己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即使我们不期望成为专家,也希望读过的书、听过的课发挥最大的价值。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输出。输出,会倒逼你去思考,去联想,去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就我自己来说吧,此次拆读的书是我2016年12月就阅读过的,并且我还做了读书笔记,但是那次阅读对我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我甚至还写下“不重读,书可丢弃”这样的评论。
此次拆读,使我不得不重读。因为要输出文章,逼我不得不去思考,书中到底有哪些知识点?有哪些我认同的,实践了的观点?我应该怎么写才能让读者也能有所收获?我还可以联系哪些读过的书,听过的课里面相关的知识?
从第一篇像海绵挤水一样挤出了刚好达到作业要求“1500字以上”的文章,到现在第五篇我一股脑写了超过3000字,感觉还能再写3000字。开个玩笑,我写不下去了。
这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在输出呀!
越写越顺手,越实践越熟练。实践是检验知识掌握与否的最高标准,没有之一!
叁
好了,本篇已经比较长了,感谢您读到这里,我不会再废话了。总结一下,想要把读过的书、听过的课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仅仅是做完笔记远远不够,你还需要做到以下四点,也就是开篇说的一前提三方法:
一前提是为自己的笔记编号、做目录、建索引。
三方法是重读笔记、主题阅读和输出。
还有一个关联理论:主题阅读3-5本书,当然您可以读更多,实践20小时以上,学会一个新技能。
朋友们,实践起来吧!
关于『日本』奥野宣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第四章的内容拆解至此,希望通过我的叙述,能够吸引没读过的读者去读这本书;读过这本书的,能够引起您的共鸣或者为您带来新的视角和感悟。
以上内容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易安从嘉】,转载请联系本人。关于读书,我是认真的,欢迎@易安从嘉 我们一起探讨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