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西安后,外婆和弟弟回到东六路北坊巷的老舅家,奶奶带着我回到了西城草场巷的爷爷家。
没过几天,奶奶带着我回访了外婆,我第一次来到老舅家。
老舅家离火车站不远,在车站广场南面解放路的路东。现在的解放路在清朝年间属于满城的南北大街,解放路的东西两侧应该是满族居住的集中区域。民国期间这一区域划属为西安的新城(如今的“新城区”称谓应该与此有关)进行规划建设,修建和扩建了解放路的前身——尚仁路。陇海铁路通车后(1935年),因陇海线在北城墙的外面,便决定将尚仁路向北打通,穿过城墙直通火车站,在城墙上新开一城门——中正门。抗战期间,因花园口水灾大量的河南难民越过潼关进入西安,此时的尚仁路一带便成了西安人与河南人混居的聚集地,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尚仁路离火车站近,离东城墙近(城墙因黄土夯实所建,早已是建窑洞的理想地段,挖洞居住者众多,在西安其它地段的城墙内也有挖洞居住者)。1949年7月西安解放后便将尚仁路改名为解放路,同时将原先的东、西“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路改为东、西“一、二、三、……、八”路。啰啰嗦嗦唠叨了这么多,老舅家就住在东六路。
我和奶奶在西大街桥梓口东边坐1路电车(终点站是火车站)在解放路的民乐园下车,慢慢地走到东六路。从东六路西口进去,过三个十字路口,再向东走不远就能看到路北的北坊巷,从北坊巷的南口进去向北走顺着巷子的走向右拐直走,左拐后要过一个单位的大门(路北),在东头右侧便是老舅家。
老舅家是一个独院,有两个大门,一个在北面(我和奶奶就是从这个门进院子的),一个在院子的东边偏南处,出门好像有个小学校。
老舅家在北面大门的东侧,也就是院子的北面,坐北朝南,这是正房,厨房在院子东墙处,住房与厨房呈现出L型,在院子的西墙处还有两间房,厕所则在院子的西南角,院子打扫地很干净,看不到树叶之类的杂物。相比较奶奶家住在大杂院,这里宽敞多了,大门一关,可以在院子里自己乱跑,摔倒了,只是有些土而已。
第一次去老舅家,见到了外婆和老外婆(外婆的妈妈),见到了舅舅(老舅的儿子)和舅妈,没有见到老舅和老舅妈。当时自己年纪小,也不知道问候,大人说话,不能插嘴,只好拉着弟弟到院子里玩耍。长大后知道了老舅是一个非常有故事的传奇式人物。
这次去老舅家吃到了从未见过的做法、从未吃过的饭——后来知道那是用老式的饸络床子架在锅上人站在上面压的面食——饸络面,很好吃。饸络面是由舅舅和舅妈做的,很费劲。
吃过饭,说过话,奶奶带着我回到了草场巷。
下次再去老舅家已是十多年后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