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工G和我讲:做完一个项目总要回头去想一想,别老是范同样的错误。
踩过坑最多的地方是建筑结构大样的画法。较年轻的建筑设计师没有结构设计思维,经常设计出出挑1米以上的板,板厚只有100厚,而规范上要求做到厚长比不大于1/12,不满足要求,需要不停地沟通。类似需要二次浇筑的檐口很难在施工中完成,业主既要省钱又要美观,自己很难协调。
对于需要灵活变通的复杂别墅,催图强度高,自己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难免会范心态不好、做事马虎的错误。
对于此,总工Q总也给了我一点启示:当自己不懂的时候,要会问。和业主沟通的时候,经验不足容易范想当然的毛病,那就请示项目负责人,想办法让他去帮自己沟通,然后自己在旁边虚心地学。
有一个别墅项目,回填土10米左右。我去沟通时,业主揪着价格不放,希望我做筏板基础。可常识是:回填土上的房子几年后会产生不均匀沉降,导致房子地板开裂,严重的会使房子倒塌。沟通中说了,业主也不相信,业主说施工方可以用换土法做出来,加固地基。一霎那间,脑中的问题接踵而至,那么换土法是什么?有不有什么更好的方案?到底布置其他基础是否更省钱?业主看我没有想法,就说先这么做着吧。
G总出面沟通,效果就不一样。提出可以布置大直径桩基础,贵一些但稳固。又按照现场图片一一排除其他桩的可能性,用理论知识解释换土法的优劣,让我大开眼界。在我看来,能够全面解决客户的问题,想到客户不能想到的,才算是有效沟通。
事后G总有时也会生气指责自己对工作不负责任,但对我来说,能学到东西,多经历一些不理解也挺值得。
很多时候,设计方与业主的关系相当于剃头匠与需要剪发人的关系。难免会碰到几个想减奇葩头发和一心只想省钱的顾客。用专业知识合理说服他们不切实际的想法才是结构设计师要为之努力的方向。人的可贵的创作时间,如同生命过程其实很短暂,也就是10年。
工程师的生命周期:
18岁~25岁,接受优良高等教育。
25岁~35岁,是积累技术资源,创造性工作的最佳时期。
35岁~45岁,是积累社会资源的高峰期,社会性工作的最佳时期
45~55岁,两类资源的交叉期间,需要传承后者,培养学生。
55岁~65岁,学生已经到了开始的25岁和35岁之间,一个轮回。
65~75岁,桃李满门,颐养天年。
缓步而踏实的前行,才能让自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