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那些心理效应(1)
——读《墨菲定律》有感
前言:
机场候机,看中一本《墨菲定律》,封面上说:被怀疑,这本书真的可以解释困扰你的人生问题。封底说:一本超乎意料又逻辑严密的日常行为破解指南。听听似乎很诱人,于是翻了几页,便毫不犹豫地付款买下。不是想用它来拯救我的人生,破解我的命运,而是来反思我的教育教学,不想一口气读完,整出一大片罗列知识的读后感。这次我想小步轻迈,边读边反思边记录,今天是前两个心理效应的思考。
镜中我效应
这是1902年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这个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对于自己的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的思想、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另一个过路者。”
由此想到海芹老师分享了一个故事,有个老师的公开课在被一位教研员否定后,十年内都不想上公开课了。曾经的一位同事,在一次公开课后,也被一位名师否定了,就再也不想开课,把时间精力转到别的方向,看似有点小成就,只是语文教师队伍少了一名优秀的教师。相反,我曾经是个自卑得以为自己上不好课的老师,特别惧怕上大型公开课。王君老师对我的定位是有灵气,再多锤炼语言,一定更好。工作室里的忠玉姐,总夸我的课灵动,有思考,需要沉淀,肯定不差。身边还有一些家长朋友,说我这样的语文老师是难得的。于是,我也开始认为自己会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后来就敢接受挑战,无论是校内公开课还是直播课,还是几百人的大课,无所畏惧。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每天面对着一群孩子,他们对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个性特点还不是很明确,我们就是他们的“魔镜”,我们对他们的评价也许会影响着他未来的成长。
现在班上有个孩子,起初他的作文相对于我以前学生的水平,实在不能说好。我深知否定带来的伤害后遗症有多大,于是他每次来问我作文水平如何的时候,我总是变着花儿夸奖他,并且很笃定地说,你就是班里作文写得最好的。后来,他开始定位自己的优势科目就是语文,而且写作是最好的。慢慢地,周围的同学也这么定位,他就是我们班语文学得最好,作文写得最好。事实也正如此,他真的那么好了。
镜中我效应正向结果就像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就是期待效应,也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再过一个月,我们也许就要分开,我只是他生命里的一个过路者,也是一面镜子,我这个魔镜告诉他:他就是班里作文写得最好的学生。希望后面的老师不要轻易毁了这个镜像。
自我服务偏见
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中提出:“当我们加工和我们自身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会一边轻易地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则欣然地接受成功的赞誉。有一个经典的案例,成绩好时会说:我的历史考了个A。成绩不好时会说:历史老师居然给了我一个C。很明显,好的是自己,坏的是别人,这就是自我服务偏见。
有一次,我做了一个教学设计,在A班上得很成功,自己美滋滋地觉得自己的设计真不错。可是到了B班,却上成了滑铁卢,就去跟班主任告了状,说学生太不配合了。
这种心理现象在前年参加优质课评比时最严重。
在市里比赛一路过关斩将,我毫无疑问地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大市比赛。在大市比赛的时候,我花了一个晚上设计出自认为超级有新意的课,得到的却是很低的分。于是抱怨学生素质太差,嫌弃评委水平不够高,嘀咕幕后队伍不给力,一度陷入自我服务偏见中不能自拔,过了好久才缓过劲儿来。
身边的孩子也常常有这样的“偏见”。俩小朋友闹矛盾后,总是说自己有理,对方有错,这就是典型的自我服务偏见,作为老师千万不要上升到道德品质,给孩子们帖标签,我们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如何破解这种心理现象?自我服务偏见是一种归因错误,我们一定要冷静下来,好好地分析,问自己也可以问他人,第三方视角也许更客观。
记得刚到清澜山时,小妞跟班级里的同学闹了点小矛盾,几个小姑娘都说自己多委屈,自己有理由,这就是典型的自我服务偏见现象。唐屹老师的处理方法让我记忆尤深,她让每个孩子画出自己在这起事件中的责任饼,帮她们正确归因,很快这个矛盾就解决了。
我后来每每上课受挫的时候,常常自问的一句话:你看见学生的需要了吗?这就不再以“我”为出发点,而是对方的视角。化解偏见的另一个方法,就是要换个角度看问题。
今天就讲到这里,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