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汉军人
——《巴顿将军》
《巴顿将军》是一部1970年的美国电影,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等7项大奖。这部根据真人实事改编的作品,是以二战期间英美盟军在欧非的各大战役为背景的一部传记电影,讲述了巴顿将军的故事。
为战争而生的人
正如纳粹军官所说的,巴顿是个活在16世纪的人,一腔热血和浑身的激情,充满着战神的光辉。
印象最深的是巴顿正在办公室和俩名盟友研究空战,此时德国飞机来轰炸,巴顿拔出手枪跳出窗户迎着敌机就开枪。
在一条大河的对面,巴顿嘲讽小军官不敢过河,然后上车,此时一颗炸弹掉进水中爆炸,而河对岸的巴顿直接走上了车,没有片刻犹豫和退缩。
他所痛恨的是懦夫和弱者,他认为自己不是个懦夫,所以手下的士兵就不可以有软弱的时候。流着血的士兵从他的汽车旁路过,他无动于衷,因为这是战争必须付出的代价,优秀的将领死去令他心痛,但也只是感慨其英年早逝;只有在军队的医院里,他才能表现出一点柔情,将荣誉挂在伤患的枕上,那是对勇士的敬佩。
好的军人未必是个好的政治家
西方军人的精神始祖——克劳塞维茨早就说过:“战争是政治斗争以另一种形式的延续,军事行动必须服从于政治需要。”因此,一名合格的军人必须是一名“不算不合格”的政治家,军人必须懂政治,配合国家的政治政策,而不是只思考自己的感受。
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纳粹军官看着手中巴顿的照片说道“他也到了了结的时候了,战争结束他就谢幕了,为战争而存在,再不适合这个时代。”
柔情诗人
——《苏东坡传》
这本书叙述了苏东坡64年人生中的主要经历和事件,完整全面的显示了苏东坡的各种形象。
熟悉的陌生人
苏轼在诗词书画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赠亡妻的《江城子》,赠弟弟苏辙的《水调歌头》,至今仍在传诵。
此外,苏东坡在儒学、佛教、道教上、瑜伽养生也有所涉足。作为学者,他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作为美食家,他为饭桌贡献了一道“东坡肉”。
在林语堂看来,苏东坡就是天之骄子,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亲民的官员,大文豪,新派画家,大书法家,造酒实验者,工程师……”
他被贬谪到地方,做实事,造黄楼,建堤坝,收留孤儿,兴办医院,用一己之力守护一方土地,这样的生活在他眼里却是“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望云人”。
他是诗人,是散文家,是政治家,是建筑师,是画家,是书法家,是佛教徒,是瑜伽的先行者,是哲学家,是医生,是酒徒,是农民。
““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笑看人生
从熙宁变法被贬,到元祐更化反扑,再到绍述年间再被贬。苏轼曾四处飘泊,也曾有食不果腹的时候,但坎坷的命运却铸就了无数经典的诗词佳作。
苏东坡虽然不适合官场,但他并不因此郁郁寡欢,他仍然纵情山水,寄情诗词书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