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2014年9月12日,是作者在看了电影《归来》及小说《陆犯焉识》后的感受,当时虽投往某大报,然未被采用。今夜闲来无事,重翻邮件,意在寻另外一篇,未果。偶见此篇,原文照抄如下,纯系老调重弹耳 )
凑热闹,看了电影《归来》。巩俐和陈道明毕竟是大牌影星,表演丝丝入扣。但更重要的不是演员,而是故事情节。电影以时为序,娓娓道来,展示了在一个遭遇巨大不幸的家庭,妻子和丈夫之间细腻而深厚的感情,以及时代是如何扭曲人性的。故事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不幸,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不幸。值得庆幸的是,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不久后,在《南方周末》读到一篇文章,是小说《陆犯焉识》的读后感。读完之后有些惊讶,怎么小说的主人公与电影《归来》的主人公一个名字?而且情节也有些类似,这难道是巧合?不同的是,小说揭示的社会现实更加黑暗,结局也更加令人唏嘘。查找相关资料,才知道二者之间的关系,电影《归来》就是以小说《陆犯焉识》为蓝本改编的,小说作者是严歌苓。
迫不及待地上网,下载电子版到手机上,由于没有大块时间,只能断断续续看,十几天的时间只看了三分之二。趁中秋假期,在火车上将其突击看完。刚开始看时,还觉得平淡无奇,越往后看,越觉得文笔优美,作者的无奈、睿智与调皮不断地在字里行间跳动。她是故意以一种轻灵的笔法讲述一个沉重的故事。我喜欢对待生活的这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既然不管如何挣扎都不能逃脱,那就享受痛苦的快乐吧!这让我一度有读钱钟书《围城》的感觉。《陆犯焉识》有相当章节的故事发生在民国,也与《围城》描述的年代近似。作者对劳改农场的细节描述,以及对人性细致入微的刻画,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或者没有采访过若干有如此苦难经历的囚犯,仅凭想象和道听途说,是绝难写出如此直指人心的作品的。据说,小说的男主角,是以作者祖父和一个长辈为原型的。我宁愿希望,很多经历,其实并没有发生在他们身上。
坦白地说,与原著相比,电影《归来》无论在故事情节方面,还是在对人性的刻画方面,都差得很远。也许是因为一部电影的信息量有限,或者编剧对宏观叙事的把握能力不够。不管怎样,即便像张艺谋这样的大导演,也只能把一部活生生完整的悲剧剪切得支离破碎,令人惨不忍睹。如果你是先看过小说《陆犯焉识》,再去看电影,我很难相信,你会坚持到终点。
幸好,我的顺序恰恰相反。这也是写下这篇随感的原因。
与电影不同, 《陆犯焉识》的结局非常残酷,残酷的超出了想象。在被时代抛弃之后,老陆又一次被亲生儿女抛弃。于是,他消失了,去了他曾经逃离、剥夺他幸福和自由的地方。但这也许是他所能找到的,也是这个时代所能提供的最好结局。
想起《双城记》里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差的年代。
愿《归来》去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