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2夜读《中庸》

《中庸》的枯燥,一在于艰深晦涩的理念,二在于没有事故与剧情。但抽象有抽象的乐趣,其乐趣就在信息的有限构成了思想的无限,让解读成为一种存在无数可能性的探险。

第二十一章:“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早在《中庸》第一章就谈到性的概念,“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与生命一起降生并天然存在的,我们称之为天性,比如吃喝饱暖,比如具备的听觉视力和肌肤触觉,比如性腺成熟的交配行为。能够遵循,按照人天然的本性去行事,这就是规律和道理,比如爱护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比如懂得追求安逸,逃避灾难。懂得规律,并且按照道理主动地,自发地进行锻炼和修养,这就是教育。

这一章又谈到性与教的问题。性,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而教指的是后天通过人为灌输获得的教育。

从具备真诚的品质,获得对道理的明白,这是天性。从明白道理而获得真诚的品质,这是教育。孔子认为,天性与教育是获得真诚的两种途径。由内心原始的真诚明白道理,这是第一种途径,由明白道理之后,通过自我修炼获得真诚,这是第二种途径。无论哪一种途径,目的是一样的,如果做到真诚,自然会明白道路,同样,如果明白了道路,也就自然能做到真诚。

诚,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真实特征。诚,关键与核心的含义就是真。通俗地说,真实的就是真诚的。

诚,也是“中庸”的核心要义。中,就是不偏不倚,始终处于正中的位置。诚,就是不掩饰,也不夸大,始终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

对天地的诚,表现在遵循自然界规律,表现在不违背自然规律,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夏天炎热,秋天凉爽,这就是自然界的规律。观察之后去遵循,遵循之后去把握,把握之后去驾驭,这是人类主导自然界的步骤。

对人的诚,表现在客服主观意志的作祟,以内心的直来体现事物的真。因此从这一点上说,诚是自然之道,也是人类之道。自然万物没有人的思想意识,它是真的,不会造假,而人类由于思想的产生,造成了虚假的存在,修炼人性,就是不断与内心,与思想中的主观造假的意志做斗争,努力使自己表现出真诚。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朱子版共三十三章,朱熹认为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孔子之孙)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
    玉莲子阅读 1,813评论 1 2
  •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后山柴同望阅读 9,329评论 2 4
  •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
    小林大为阅读 970评论 0 11
  • 天涯倦寥落,此心贵天真。 沧浪一杯酒,忘了沉浮云。
    古风长歌阅读 186评论 0 3
  • 1 我突然心生感慨,找朋友聊天。 “我觉得我就是个祸水。” 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把他吓了一跳。他回复我:耿直gir...
    轻绾阅读 710评论 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