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有自己的习惯,
那是出于本能的举动,
一切为了方便为了捷径。
我们经常会在公园看到在离铺设路面不远的草地上,一条由人们反复踩踏的土路笔直的穿过草地。这是众多游人为了方便走出的捷径,这条路代表了绝大多数分人的行进路线习惯。在公园里我们把这条路称作小道,在工作中,我们把这条路叫做偏好路径,再说的直白些,这就是你们每天都会研究的热图。
人们自然走过或使用所留下的轨迹,例如在公园草坪上走出的小道,这条小道就是通往某个地方的捷径,也是人们为了寻求方便下意识的自然选择。这类行为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无需引导不用设计。走到这里我自然会沿着在这里走下去。
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公园会把小路重新修整。作为新的道路去方便人们行走。在工作中呢?
使用的磨损痕迹,代表了实际使用的频繁度,这对任何物品或环境的设计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用传统键盘打字时,因为必须把手腕固定在某个位置,经常手部肌肉因重复操作劳损而受伤。为了改善这种现象,有好几家制造商引进了从中间分开的键盘,使用这种键盘打字时腕部就无须拱起,双手可以自然摆放。在这个案例中,偏好路径让使用者打字时腕部和双手放到了自然位置,缓解了手部肌肉的劳损。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例如制式表格中经常被填错的文字栏,网站上的习惯动作,和网上调研投票系统等。
当设计方案特别强调适用性时,可以考虑使用偏好路径法则。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在拟定设计细节之前,先以某种合理的创意方式测量出偏好路径。如果在设计完成之后有偏好路径出现,那么就表明前面的设计忽视了使用者的喜好,或者使用者想要改善使用效率,没有充分地重视偏好路径法则的使用。如果设计影响不大,就随它自由发挥。假如影响很大,最好是调整设计,把偏好路径纳入其中,并让它发挥其正面影响,而不是禁止人们使用。
当用户的某种行为被成为习惯后,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一习惯行为当做偏好路径。比如现在的人们在使用社交APP时,想要查看对方的资料会下意识的去点击对方头像。那么此时我们就完全没有必要再去设计独立的【查看对方资料】按钮。
想了解更多产品经理的内容,以及有产品、运营、文案、策划的问题,
欢迎关注公众号:木寺易言或添加微信ykyxgw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