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又不上班,干嘛起这么早?”老公见我随他起床,疑惑的说。
“已经习惯了,再说今天晚上七点有网课,我要赶在七点前把今天计划要做的事儿都做完。”
“你呀,还真把自己当小青年了,小心你的颈椎!”
“放心吧,我心中有数”
一边起床,一边打开学习强国。听音乐的过程中操作电饭煲做上早饭,然后下楼去晨练。
因为今天还是五一假期,不用急着去上班,早饭后我选择手洗衣服,感受一下手洗衣服的快乐。
完成任务以后,准备好午饭的材料,一切就绪,坐下来开始参与今天的“江苏名校长工作室交流会。”
今天交流的话题是——“教师疫后研修的流程重塑”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遥观中心小学教育集团的吴亚娟校长,从四个方面展开了分享……
全国1000多万教师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接到了停课不停学的通知,将课堂架到了空中,将教室搬到了云端,教师成为主播,成为摆渡人。
老师们从线下转化到线上的那种教育热情,也充分领略到由传统转化到技术的精彩纷呈。这种由内到外的观念转变至下而上的技术的变革,也为疫情当下准备开学的我们以及疫后开学如何重塑教师研修的流程带来了启发和思考。
疫情之后,我们学校如何转变教育观念?
如何充分发挥线上教育的优势?
如何做好线上研修与线下教研的深度融合?
期待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去探索,不断去创新,去重塑。
停课不停学,在疫情期间,老师们主动的学会了钉钉直播,微信小程序,QQ群课堂……等等,线上教学的手段。
作为管理者,应该考虑在研修方面价值观的引领,个人专业化发展,要求学校教育教学的,要求学生的需求引导老师们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老师们由传统备课者,传统授课者,这个单一的角色转变为在线课程的设计者,网络学习的指导者,个人学习的领导者,网络平台的开发者这个多元角色。同时又成了个性化的导师,互助同伴,决策助手,分析大师,领导者,一个智能多元的角色。
所以我们要引导鼓励疫后的老师,我们在虚拟的网络化环境中,既要有理有据地打造一人一世界的个体群英会,又要有共生共长的团队思想汇。
传统的教师研修的现状,教师研修主观意识的缺失,还有我们主观应试研究的评价模式,以及研修资源的匮乏等等。种种原因导致老师们的研修内容重研不重修,方式上重线下而不重视线上。最终导致老师研修的这种瓶颈现象。
成人在学习的心理倾向上,更倾向于自主学习,在认知方式上,更倾向于基于已有经验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学习内容上,更希望直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
在整个停课不停学的过程中,老师通过自主研修同伴互助团队培训,学会运用高效协同的编辑工具,并运用简单快捷的思维导图生成工具,还用上了功能齐全的在线视频会议工具,真正的体现了教师在线上研修中的自发,自愿,自动。
疫情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挑战,可以说既激发了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潜能,也塑造了诸多尚不确定的关键事件的节点,因此以疫后的老师研修会是通过线上学习优秀课例,线下自主备课专研。线上同伴进行交流,线下完善教学设计。线下录播真实课堂,线上进行思维碰撞,线下生成精典课例。
研究主题的确定,可以根据教师个体发展需求和学校整体发展的实际来确定。
立足问题的课例研究
立足个体的阅读计划
解决问题的课题研究
着眼未来的课程规划
老师们因为不同教龄,不同层次,不同个性,不同态度,他们的成长路径和成长速度肯定是不同的。其中不可否认的是,还存在所谓的时代差。所以教师持续发展之路要有牢固并且高效的评价运作机制,这就需要一种平台,能够较为自由的满足教师的专业成长。疫情期间,老师们选择性的学习方式和成长给疫情后的管理提供了思考的机会。
如果以后教师的研修给老师们选择的机会,那老师们会机动的,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安排,这样老师们会灵活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
疫情过后的教师研修
抬头许是星辰大海
低头终究是粟粒尘埃
我们唯有志立于高,形成于微
教师研修方能扎实
才能遇见最美的成长。
下午我早早的按计划做好想吃的五香杂粮窝窝。并把晚上散步的时间提早在五点半, 下楼去散步。
就是为了赶在七点前把所有计划的事都完成。 还好闺女为了让我安心上课,主动承担 做晚饭。
我七点准时在学习通群里进行签到。第一个签到。
讲课之前,李镇西老师为了提醒大家要完成教育写作,贵在坚持,贵在真实,贵在用心。以自己的事例,记录自己和学生的成长故事,从2月17号到4月26号,完成40多万字的一部书《教育一百种可能》。李老师说这里边全部是她他保存的,孩子们写给他的信,他记录孩子们的成长故事。目的就是一个告诉大家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精彩。
李老师说写教育实录最大的特点是原汁原味的现场感。
教育实录可以是对话式的,也可以是第一人称的叙事式,一定要有分析和反思。教育实录,还包括演讲的追记。
写教育论文时,一定要注意源于对真实的问题的思考与研究,不要追赶时髦。
忠实于自己的心灵与生活的本色,不乱贴标签。
从问题出发,用思考统帅,以事实说话,让数据发言。
论文要有四要素,问题,思考,实践,结论。
引用别人的观点,一定要有确凿的出处,行文朴实,语言准确。
写作要真实,要严谨与准确。
写作就是让心泉自然而然地流淌。
贵在一个“真”字。引文一定要严谨,遣词一定要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