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冲突
“我清楚得记得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小可妈妈一字一句地向我说道,“他和我一言不合之后就拿着手机跑了出去,什么也没有带。”
小可妈妈也刚刚在气头上,想着索性让这个“神经病”好好淋个雨清醒清醒。
但是十五分钟后,她还是抓了一把雨伞默默地走了出去。
我所接触过的学生家长当中,向我抱怨孩子的问题数不胜数,若找其中一个最有共性的话题,肯定是“孩子为什么无法看到自己所付出的一切”。她们实在无法理解,秉着“天道酬勤、付出定有回报”的呕心付出十几年后,换来的是漠然、逃避和上面说的摔门而出。
剩下的只有惊愕的父母,在失望之后,又拎着把雨伞出去……
显然,在父母的爱护监督下茁长成长的孩子,造成今天的结果,绝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那么,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二、爱是陪伴,却远超陪伴。
湖南卫视的《变形计》里面有一句我非常赞同的口号:爱到最美是陪伴。
那么,到底最美爱应该包括什么?
• 挡风遮雨,庇护心灵
如果陪伴只是简单伴随生活,照顾起居,那么除了留守儿童,恐怕很少有父母做不到。我举一个反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在《变形计》当中有一期的主人公叫做吴越,父亲虽然工作很忙,但是母亲是个家庭主妇,平时照顾着2个孩子生活起居。但是这依旧无法改变孩子成为一个街头小霸王,退学在家,无所事事。
为什么会走上这样子的道路?从初中上学开始,这个与世无争的安静少年开始变得越来越叛逆。而在这个衣食无忧的环境当中,似乎应该和这一切是绝缘的。吴越经常一发脾气就摔东西,抽着烟叫母亲滚出自己的房间。吴越的母亲眼里面长含泪水,却也是无可奈何。
而对外这个孩子又是一个义气相助的朋友,为了给农村主人公凑学费,他在变形中不怕吃苦、露宿街头去挣钱,完全又是另一个形象。
直到最后,他向我们吐露了真实的原因:
原因很清楚了,当风雨飘来,若自己的父母不能为自己庇护,当成无理取闹,这种心理防线上的被抛弃,即使常伴左右,最重要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试想一下,当你孩子因为学校里面的难题向你求助的时候,你又碰巧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心理疏忽了,继而孩子的心扉决定向父母关闭,这多么的可怕,又需要多少的努力才能让他重新打开心扉!
• 沟通本不易,倾听更是难
父母和子女,天然就不是在一个真正平等层面上的沟通。子女小时候要尊重父母,长大后要孝敬父母,父母从牙牙学语开始就从零教授孩子,管教了几十年,早就变成了一个习惯。
沟通不易,倾听更难。父母和子女没有朋友般的轻松愉快,小时候说出心里话可能讨得父母一顿打,长大后说出心里话父母未必能理解而只是徒增忧;小时候父母瞒着孩子觉得没有必要让孩子参与空担心,长大后父母更是觉得不能给孩子添麻烦。
即便困难重重,但是应该尝试各种方法去相互地磨合,努力创造两者都比较对等的相处模式。因为少了倾听,就不能给对方心灵上的慰藉。考虑到在孩子还小不成熟,所以父母更加应该多去出动试验下。毕竟在发号施令了这么多年以后,你得想想从什么时候开始真正的倾听。
建立沟通倾听的方法有很多,但必须把握一个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只有这样子才能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尤其应该注意:
不要在沟通过程当中去参杂很多指责的话语,尤其是道义上的,因为父母和子女的对话中占据着天然的道德上的制高点,而谈话的内容只要和道德进行了挂钩,便很难反驳,容易把天聊死。比如,“我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你不知道”,换位思考下,其实是非常难回答。内向敏感的孩子便会沉默,加重了内在的压力,而外向暴躁的孩子可能会直接强词夺理的反驳,这都不利于建设性的聊天。而这种做法,心理学上叫做“爱的剥夺”,就是以爱的名义去说服别人应该做什么。
沟通和倾听,我觉得倾听比沟通更加重要。你说的,未必是孩子想听的,但是你听到的,却可以发现孩子真正在乎的。而当你放下身段的时候,说不定你的孩子立刻会缓缓道出他们的心里话,如果没有,你不必着急,当他们真正确定你的态度之后一定会在某天告诉你心里的秘密,只要你保持等待。
• 陪伴是一生的,但是力度却不一样
从牙牙学语时候的,父母的陪伴是全方位的,一个脆弱的小生活的降临无论多么细致的呵护都是不为过的,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眼界、见识都在得到拓展,等到高中的时候,似乎他们已经不太愿意听你的教导了。
你不应该难过,你似乎丧失了说教的资格、水平,但是他们已经明白和懂得去书本、生活当中去自己寻找生活中的下一个灯塔,这不是作为父母应该乐于见到的事情么?当然,越来越独立的孩子在迷失了方向的时候还是会向你们请教,那时候再发挥你的智慧去指导,他们肯定岂不学的更快和更好。
子女,本来就是一个渐行渐远,但是永远伴你左右的事物。从一开始的细心教导,到慢慢的放手,再到后面的相互扶助,父母和子女的精彩伴一生,力度却不一样。
孔子说:“少年戒之色,中年戒之斗,老年戒之得。”
这里的戒不是说不做,而是节制。大概讲,少年气血方钢,应该注意男女问题;而中年,人强力壮,功名利禄,祸兮旦福,不要争强好胜、斤斤计较;老年更应该看开所得,乐观面对,学会从容做减法。
“人生就像一列行驶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口,没有一个人可以至始至终陪着你走完,你会看到来来往往、上上下下的人。如果幸运,会有人陪你走过一段,当这个人要下车的时候,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因为,说不定下一站会有另外一个人会陪你走的更远。”
这种说法读起来有些许的悲伤,但也告诉我们,父母与子女之爱的期限可以是永远,而子女成长路上,自己体悟的东西也远非父母可以传授的。
• 爱是陪伴,但不是处处呵护
牙牙学路的年代,那精细到每一处的呵护,随着长大,却得小心翼翼的收起来,因为爱只是陪伴,而处处呵护只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试错机会。
相信很多人看到过一个犹太人训练孩子的残酷的方法:从梯子上叫孩子跳下来,却不去接孩子让他故意摔在地上,以此来要他谨记: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谁都不可以相信,包括父母。
没有几个中国父母能够真正狠下心来这么做,当然我更不是鼓励大家去消防这种做法。只想大家留意这背后的心思:如果能够让孩子尽早学会社会上的生存技能,一些牺牲是必要而且值得的。
反观中国父母,我们却乐此不疲地告诉孩子们所有背后的正确答案,我们应该去这样子为人处世,我们不应该去冒险,我们应该选择那份更加稳妥的工作。当然这里面肯定有合理的成分,能够让孩子更少的走弯路。(这是一个最常见的理由,也的确是正确的)
但是父母指出一条道路的时候已经意味着鼓励孩子放弃尝试去探索一条更弯曲的旁路;孩子获得一份经验的同时,已经失去了挑战另外一个选项的兴趣;先不说父母安排的路是否就真的是适合孩子的,单单孩子长大之后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而把父母的想法当成自己想法的这件事不能不说是悲哀的。
让孩子早日去犯错,试错,不仅成本较小,而且亲身经历的东西远胜过外部灌输的东西。他们从小就应该学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有机会承担自己失败的惩罚,应该接受说大话穿帮而遭受的鄙夷,应该坚持不公平就据理力争的正气,应该体会不努力付出就没有回报的无奈。
以上说的爱在陪伴,我觉得才是真正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