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吉岛舞动三阶段结束了,昨晚听小敏分享她的收获,感慨颇多,因为很多人都会存在这样的模式,特别想拿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跟小敏不熟悉的人会觉得她高冷,有距离感,并不是很好接近。
每次我们坐一起讨论什么话题的时候她很少发表建议,即便是她的内心不赞同也不会去表达出来,而是默默的“顺从着”,感觉好像是包裹着自己的。但其实熟悉的人都知道这姑娘对待朋友还是很热情的。
但是在家里她却很难去管理自己的情绪,长期这样压抑自己的情绪她总要有一个出口的,那就只能对自己最亲近的人宣泄,所以她会对孩子缺乏耐心,对老公缺少理解,家里经常是鸡飞狗跳。这跟她在外人眼里那个“温柔、平和”的形象完全不同的。
后来,她在课程里找到了自己的这个内外在如此拧巴的原因,原来这个表象的底层逻辑是:“我的不够好,不想让你知道”。
这样就很好去理解了,并不是她高冷不愿发表观点,只是她担心自己说错了话,提出的建议被人笑话,既然“言多必失”那就不如不去说,至少不会犯错。
因为害怕出错,所以不敢尝试,她就会选择顺从,好像很“和平”。
其实,人人都是有缺陷的,人无完人,但是就看你是如何看待自己不够好这件事。
因为内心缺乏自信,才会习惯上把自己的担心恐惧隐藏起来,极力的避免自己犯错误,做事畏手畏脚。
只是你没有意识到,无论是我们的缺点还是我们的优点都是与生俱来的,都是我们自己的资源啊。
极力隐藏会让你损失掉很多属于自己的机会,也无法自如的掌控我们的生命。
凡事都有两面性,你说错了做错了又怎样?你的勇敢一定会有人欣赏,你的独到见解一定会有人捧场。就算真的做错了事,也不必害怕,失败是成功的铺垫,总结经验教训,你才会一次次成长。干嘛要剥夺掉自己的权利?
其实,每个人最在意的都是自己,你没有那么多的观众,你也不是焦点,只是你太敏感了。
大家会发现,小孩子是不会对自我评判的,他们很简单,高兴了就没心没肺的大笑,不开心了就哇哇的大哭,情绪的流动非常通透,他不会管我做这件事别人怎么看?我会不会丢人?
我儿子前两天跟奶奶出去旅游,一起的还有他的表姐,回来后跟我聊天他突然有点小情绪,我问他咋了?他很不开心的告诉我,“我做错了奶奶光凶我,姐姐做错了奶奶从来不凶姐姐。”奶奶在一旁听到了,又是一顿指责。
孩子明显有了情绪但是不再继续表达了。
孩子根本不会去考虑这么多,他只会表达他的真实感受,他觉得委屈。但是奶奶会顾虑“面子”,毕竟姐姐不是自己家的孩子,怎么能凶人家呢?
我们在小时候,便被教导不能表现出愤怒,不开心了甚至都得憋着不能哭,压抑着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和缺点,因为我们是“好孩子”,这样的一个“好孩子”便内化了父母给予我们的各种各样的教导,于是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上的盔甲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
原来天真烂漫的那个小孩最后变成了忧心忡忡,让本该快乐无忧的小孩,变成了说什么话都得三思而后才能说出口了。
所以小敏的模式很多人身上都有,好在我们越来越有意识去觉察阻碍自己成长和发展的那些模式,然后去有觉知的改变,多观察自己的内在,多寻找自己行为的底层原因,接纳自己的一切“不好”,有它们你才会完整,接纳这样一个有缺点的自我,真正的爱上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