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能说我是一个善于提问的人,可以说我是一个敢于提问的人,而我努力成为一名认真的提问者。
记得那是大一的师生见面会,开学一两个星期的某个晚上举行,学院里基本大多数老师都在场。
下面坐着的是我们刚刚结束军训的一群活泼而充满好奇心的大一学生,大部分学院老师坐在前排,而台上主持的老师正在热情地介绍学院的老师以及我们学科的状况,现场的气氛活跃欢快,也难免稍显拘谨。
活动又来到了那个有点老套但是缺少又让人感觉不太正式的提问——“大家对这门学科自己的老师有什么想问的吗?”主持的女老师把眼睛向下方,前排的老师们也扭头转向后方。那一刻大家的身体似乎都在一瞬间往后倾了一点。
相信在一片沉寂中我的举手让一众老师感到了些许欣慰。虽然在下面挣扎了很久要不要问,现场这么多人紧张出错了怎么办——不行,大学刚开始不能就这么退缩。
2.
“我想问老师”,该死!虽然我知道自己一紧张声音就发虚,我还是能感觉到开头这几个字带来的唇齿的颤抖,“我们这个专业的同学会有许多人走上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的道路,我想知道老师对于社会学家怎么定义,如果现在有一个人说他是一个社会学家,但是他既不是什么教授也没有什么著名的论文,您会怎样去考察他呢?”紧张的我声音逐渐变快,最后甚至开始哆嗦。
女老师稍微,顿了一下,提了一下黑框眼镜。现实就是这样,人们都知道枪打出头鸟的道理,因而也希望有打破常规的声音,但真的出现那个声音时,往往又会感到猝不及防。
女老师把问题交给了前排老师,第一位老师面露难色,然后看向右侧的老师——多米多骨牌似地倒塌,终于,最后那位老师也是一位资历优秀、德高望重的男老师回答了我。
老师的回答对我很有启发,但我想先按下这个不表。而是想说,这像的表现往往给人一种挑衅的姿态,即使你的内心并不是那样想的。很多时候社会上有很多不言自明的潜规则,人们小心翼翼地维持某些氛围,就像肥皂泡泡,要命的不是你搓破它带来的后果有多严重,而是你根本不知道是以多么令人瞠目的方式摧毁了它——就好像听到下一个同学问是考试的内容是什么,我明白我走的确实挺远的。
这样的人必定志向远大并且见识不凡,不然就是一个哗众取宠、一无所是的妄人而已?我两者都不是,而不过是一个默默码字的普通学生。
3.
不论一个认真的问题打破了什么,或者挑战了什么,以及其他人对发问者对此加上的种种刻板印象——问题,本质上都在追寻一个答案。
认真的提问者,所追求的,与其说是某些确定的答案,不如说是内心的一点清明而已。
那种疑问如鲠在喉煎熬,而求知欲如开水沸腾即将冲开壶盖的冲动,把一切有所谓和无所谓的担忧湮灭,让人不爆发则灭亡。
这好像是一种死亡焦虑,四周黑洞洞的,那种黑暗与压抑使人即使头破血流也要撞到真实的墙壁。就像《黑客帝国》中的男主角尼欧选择了红色药丸,面对真实的世界,而非继续做母体的奴隶,生活在美好却虚幻的世界。
那些认真的提问者,生活在由真实之水环绕世界,如同《庄子·外物》中的鲋鱼,使它濒死的,不过斗升之水的缺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