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今天,吴军在自己的《智能时代》这本书中写了一句话“未来的社会,属于那些具有创意的人,包括计算机科学家,而不属于掌握某种技能而做重复性工作的人。”看后一惊,虽然也有这种预感,但再直面这个问题的时候,担忧依然油然而生:在现阶段,我算是掌握了某种技能的人吗?在未来,我是属于有创意的人吗?难道只要有了创意就行了吗?
工业革命使农耕时代一去不返,信息革命让工业时代步履蹒跚,智能时代将让信息时代天翻地覆。“现有产业+新技术=新产业”这是书中给的解决办法。无疑,智能时代的新技术就是大数据。如何掌握大数据,变现其商业价值;如何应用大数据,需要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如何管理大数据,对管理模式又有什么新的要求。这些都是做为企业管理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公司目前通过布局储能后端的监测来获取储能领域的大数据,期望能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电池运营管理服务商。 有了清晰的定位,更需要的是在行进的道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解决一个又一个的现实问题才能得以实现。
在工作思维层面,我认为要将“不确定性”作为确定性的思维模式,世界一直都是变化的而不是固化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变化只能是更快、更多样;这是一种积极的好现象,但在现实生活工作中,大多数人依然希望找一家稳定的工作,找一家所谓安全的公司。表象上来看倒也无所厚非,但在现实中却反而危机重重。举个小例子,现在N多的微创企业已经完全没有了出纳这个岗位,也许出纳在5年前永远也想不到,替代自己这个岗位的居然是公司的总经理,货币的电子化和支付的移动化让这个岗位的价值越来越弱化。很多大型的物流及工厂企业,用的人工越来越少,用的机器人越来越多,一个工程技师就可以操控上千机器人毫无差错的批量处理流程化的作业。你若没有新技能,想通过体力劳动来赚取报酬养家糊口的机会可能都会被剥夺。所以,作为劳动者,首先应该更新自己的思维模式,其次应该储备、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维度,以适应新的挑战和新的环境。
而作为公司的治理者,大数据时代应该是群英汇聚的时代,各类数据的充分共享才能激发知识管理者更好的按照自身的工作特性自主的进行工作开发和价值共享,将彻底摆脱之前或现在这种流程式的被动工作状态。而方法论的不断更新与迭代,与之而生的新的劳动工具也将大大提升团队间的工作效率。大量专业的人员基于应用平台设计出的一个个小而精的小程序、小工具将会让不专业的人高效完成专业的事儿,让劳动者进一步从重复的、事务性的、价值贡献低的工作中不断解放出来,真正投入到深入思考、不断创新的工作模式中来。未来的工作环境一定会更加自由,人和企业之间可能会由现在的雇佣关系转变为客户关系,只要你的价值能转变为货币价值。
基于以上的一些猜想和预感,加之现在的现实环境。我觉得以下这些点要坚定的去做、坚定的去实践。
一定要高度重视和深入去学习本专业新的劳动工具和新的工作环境,一定要跟随大势。你的犹豫与担忧只会让自己丧失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成本。
一定要与优秀的人和优秀的团队长期在一起,人无完人,你的伙伴也会成就你,你也会成就你的伙伴。
要有个人兴趣爱好和优秀文化的长期坚持与滋补。社会进步越来越快,机器可以替代人的劳动,但人不能和机器较劲、去过的和机器一样的生活。否则会有新的风险产生,得不偿失。
窗外蛙声一片,夜航的飞机不时划过。处在这样一个时代,难道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