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的口罩事件,国家花了最大的力气和资金来应付,因此地方财政也已经捉襟见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化解财政危机,绝对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我们首先来看一个中国历史上的故事:
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整个都城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在当时,几匹没染色的布都换不回一匹紫色的布。齐桓公对此十分忧虑,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紫色的布料很贵,整个都城的百姓喜欢穿紫色衣服的风气不消失,我该怎么办呢?”管仲说:“您想制止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试一下不穿紫衣服呢?您可以对身边的侍从说:‘我非常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身边大臣中有穿紫色衣服来进见的人,您就说:“稍微退后点,我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齐桓公说:“好的。”
从这天开始,没有侍卫近臣再穿紫色衣服了,到第二天,国都中也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过几天,国境之内没有人再穿紫色衣服了。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把这个故事当做“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典型案例,但如果我们从经济金融的角度反着看的话,可以得出全新的观点。
因为上面人的倡导,一下把紫色衣服的价格炒上去了,那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舆论下面,价格翻了好几倍,这也就是一种经济和金融的手段,而这个东西的实用性其实和其他衣服差距不大。
关于管仲的经济手段,还有一个故事,为了控制齐国称霸路上的拦路虎鲁国,管仲首先就开始大规模购买鲁缟(纺织品),而且高价购买,导致整个鲁国抛弃一切生产,全部生产纺织品,一时之间鲁国国库丰盈。两年之后,管仲突然停止购买鲁国纺织品,关闭和鲁国之间的通商渠道,不许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短短半年之后,鲁国经济崩溃。粮食价格飞涨,这个时候,管仲下令,降低齐国境内的粮价,就此鲁国的六成国民都归附于齐国。失去人心的鲁国国君被迫向齐国臣服。
因此政治权力倡导什么,宣传什么,很容易造成这个物品的价格飞涨,不管这个东西有没有实际的价值,而实际上,一般等价物金银等自身也没有什么使用价值。现在的货币也要和一种大宗商品挂钩才算获得了价值。
因为政治权力自身有示范效应和榜样作用,加上媒体的渲染,可以操控某种商品的价格,如果这项商品的控制权垄断在权力手中,那权力就可以赚的盆满钵满。
历史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商品载体演化成了两类,一类是有形的,譬如珠宝,高档汽车等等奢侈品;第二类是无形的,这方面主要是荣誉,譬如公开奖励、爵位等等。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些商品自身价值并不是很高,但是可以卖出很高的价格,这样就可以产生巨额利润。
那为什么有人会为这些奢侈品和荣誉进行买单呢?潜在的原因是人和人之间存在一种鄙视链,人人都想做人上人,都不想比别人差,而奢侈品和荣誉正好就可以满足这样的心态,而且富人为了满足这样的心态心甘情愿来出大价钱。
有人就会说了,你这不是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吗?我们要知道,社会本来就是不平等的,作为掌权者,一味的鼓吹平等,其实就是“慕虚名而取实祸”,是要不得的。
当前政府财政危机的情况下,利用对富人和企业家进行罚款,捐款等等方式往往有一种被迫的感觉在其中,还影响企业家对社会大环境的信心,而如果用管仲的这种方法,加上舆论的导向,可以让这些巨富类的企业家自觉自愿的买单,这样就可以轻轻松松从富人手里收割巨额财富,还不会影响普通人的生活,一招化解财政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