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的教育思想是以统一为核心,统一的教育制度,统一的衡量标准,导致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把考上高中考生大学作为孩子唯一的人生规划。所以学习成绩就成了衡量孩子个人能力的唯一途径,最终也导致了好多学习能力不佳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给自己贴上了“我不行”的能力标签。这种做事缺乏自信的自我设限、自我否定的固定思维让好多孩子迷失自我,失去了成长方向。我们做班主任的不同于任课老师,不能紧盯着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懂得基于各种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把每位学生引向完整人格的发展。
转换成长型思维,撕掉负面标签
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绝大部分由智商决定。所以我们往往会给学生贴上“学困生”、“问题学生”等标签。而这些从小就深陷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们,一方面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当遇到具有挑战的问题时就会放弃,并对自己全盘否定,认为失败是自己无能、没有价值造成的,长此以往就会习性的无助,在任何事情上都会失去动力,从此也给自己贴上了“后进生”、“捣蛋鬼”等标签。
我们做老师的首先要改变思维模式,要知道五个手指头都不能一样长,不能按照一个标准要求学生,多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更多的给学生灌输“你试试,你可以”的正面强化和心理暗示。就像魏书生老师那样用降维思想,抓住学生能做的事会做的事,一点一滴提升学生信心,正如他说的“元帅当不成,好好当士兵;高处不能成,低处先肯就;上边不着天,下边先着地;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他们不会自我设限,也敢于迎接挑战,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我们老师要学会放手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做自己喜欢的做的事。慢慢的他们就会撕掉身上的负面标签,努力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自己。
转化优势视角,获得更多自信
优势视角的核心理念是相信人们天生具有一种能力,即通过利用他们自身的自然资源来改变自身的能力。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往往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优点认为是理所应当所以选择视而不见,长此以往孩子也会失去获得成功体验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如何改变固定思维形成的做事风格呢?我们可以借鉴并改良魏书生老师的方法,魏老师说:“我们的现在的教育太缺少大局观了,总是被分数蒙蔽了双眼,当一个孩子把20条优点, 20条就是10条优点做成习惯,那这样的孩子怎么能差到哪里去呢?”所以我会在开学伊始,让家长在学生的记事本上郑重的写下孩子的三个优点,在接下来的21天里持续记录关注孩子的这个优点的落实情况。例如:小冉的爸爸写下的是孩子每天坚持收拾自己的书桌、每天早上跟家站礼貌告别、每天认真自我检查作业这三个方面。当爸爸跟孩子一起商议并郑重写下三个优点的时候,就像是给孩子立了一个flag,孩子接下来的时间里就会认真遵守,还会激励自己努力寻找更多的优势。
在完成一个阶段的优势强化后,可以把确定下一阶段的优势权利授予孩子,让孩子自我发现自己在待人接物、动手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创新等方面再列出三种优势,并确定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如此这般不断浇灌天赋,迎接挑战获得更多的自信,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转变语言赋能,激发内驱力
语言赋能就是积极沟通鼓励干劲。在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同时,做老师和家长的要有开放的心态,安耐住焦急的心、管住批判的嘴,站在孩子地角度接受孩子的想法,并让他可以去理解和接受自己,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所以,从让家长列举孩子的优点的时候,就跟家长共同学习语言赋能激励干劲的有效亲子沟通方法。学会用积极而简短的语言从“认同存在、认同行动、认同结果” 三个方面去激发对方干劲,让孩子的认同需求和贡献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启动让孩子的内在驱动机制。
以“小明主动帮助妈妈搬大米”为例:作为妈妈可以用一句话从三个方面鼓励孩子。
认同存在 :儿子就是家里的顶梁柱,
认同行动:幸亏有你帮我把大米搬上来,
认同结果:巧妈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不是你主动帮忙,全家今晚就得饿肚子。
相信孩子听到家长表扬和肯定,他的干劲就会被激发出来,并能体味到在参与家庭劳动中担当的自信和满足,父母不吝鼓励就会为孩子赋予孩子关爱家人的能量。这些责任感可以让孩子在未来中勇于承担更多的社会重任。
在班级里也是这样,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一点进步时,也要及时表扬肯定孩子的付出,例如:学习成绩平平的小刚主动请缨参加班级的拔河比赛,作为班主任要及时鼓励小刚为班级的付出:小刚你真是神勇的大力士,幸亏有你和上场的各位勇士的通力合作,否则我们班很难成为本次的拔河比赛的冠军。小刚知道自己的努力被老师和同学们看见,获得大家的认可和肯定,在日后的其他班级事务中一定也能积极参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展现自己的能力。
孩子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周围环境以及身边重要人物对他的接纳程度;孩子自我认同的程度,取决于师长、同学对他的优秀才能的认可情况;孩子向上的内驱力,取决于是否得到了适时的肯定和激励。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首先我们这些过来人要相信孩子,鼓励孩子,期待孩子成为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