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独话
兜兜转转又是十六的夜晚,漫步在江边偶然抬头,忽的看见了被云层遮了一半的月亮,月亮旁边的云在月亮的光芒中晕出了五彩的光圈。我驻足看得出了神,又发现月亮旁边的云彩不知道啥时候已经消失了,只剩下一轮光秃秃的月亮孤零零地挂在空中,真可谓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昨天刷b站,看到一位年轻的语文老师在给孩子们讲古诗中的月亮往往代表着思念,因为月亮是圆的,团团圆圆么。这样的说法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却低估了中国人独有的那种浪漫。在中秋,我们会把月亮做成饼然后吃掉,好像如此便能留住圆满的月亮;在端午,我们会把包好的粽子丢在水中以免鱼儿玷污了伟大的屈原;在小年,我们会给灶王爷奉上糖果,这样会让灶王爷的嘴甜甜的免得他上天庭告我们的黑状。这便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浪漫。
月亮是思念的意象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圆满的,月亮还是不变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我们此时此刻所见的月亮与古人所见、自己少时所见、自己在意之人所见的是同一轮月亮,基于这样的事实,感性的诗人们才会吊古伤今,满怀思念。如此,一轮月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原本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经过诗人们的感性加工就变成了饱含情感的意象,引得无数文人“竞折腰”。
诗人们是浪漫的,在这圆月之下曾经有多少文人挥墨泼毫,有感而发已数不胜数。杜工部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李太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彰显出月光之下浪漫主义的无尽想象,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将中秋之月推到了极致。月亮遇到了这些诗人无疑是幸运的,中国文化拥有月亮同样也是幸运的。而芸芸众生的我们,也会把自己的过往有意无意地刻在月亮的阴晴圆缺之中,在后来的某一天,偶然抬头也会喃喃说道:“月亮啊,他来过我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