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工作,我们也可以找借口说工作非常忙。但是孩子是我们,应该说作为妈妈的第一要务,因为我们知道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比不上对孩子的养育。如果把孩子没有养育好,那我们所有的成功都不算成功。
刘老师说她一直也是用这个要求来要求自己的,所以在任何时候她做任何的工作,或者说无论多忙,我都会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而且所有的一切都是把孩子安排好为前提。也正是刘老师的这份用心,初心不变,所以从她的声音当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亲自关系是非常和谐的。
因为刘老师是做的家庭教育就是也是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推广,所以接触的家长蛮多的,那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家庭都有,在这个过程就发现一个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任何的家庭都有幸福的可能,但是导致当下不幸福的核心问题就是父母不学习导致的。所以只要您学习起来了,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传统很多家长会觉得学不懂,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个不担心,因为我们知道国家在倡导把传统文化要发扬起来,因为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信仰,一个国家没有文化脉络的传承,我们可以知道那想要富国民强,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呢,现在高考制度也开始转向让国学传统文化的分值升高,所以这个高考指挥棒慢慢的就是要和国家政策方针一致,我们的孩子,如果从小打下传统文化的根基,未来在社会上立足成人才,就会有可能和希望。
前几天看到清华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简单,其中“人文与社会学(经学方向)”专业方向申请条件为:
(1)热爱中国文化,品德端正,以学习与研究传家经典为终身职志;
(2)受过较系统的蒙学教育,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龙文鞭影》;
(3)有较好的经学基础,能背诵“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周易》《诗经》中的一种;
(4)有初步的文字学基础,学习过《说文解字》,能用篆书默写540部首,能简单讲解“六书”。
刘老师从三个方面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成长,家庭幸福?
第一点就是我们每一个父母要陪伴孩子一起上学。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家庭生活也就越来越经典了,读经典的爸爸妈妈和孩子的生活品味也开始逐渐的提升了,经典真正告诉我们的是生活中的道理,我们遵道而行了,会发现一切都是那么合乎天地规律,所以家庭就会幸福和谐的。这就是很多爸爸妈妈跟孩子一起学习经典之后变化那么大的秘密。
第二点,亲子阅读见证孩子成长。这里提倡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父母通过在网络平台上的学习会让自己的人生会改变的。因为自己改变了,所以当这个时候你在陪伴孩子去阅读的时候,心情就会保持一种比较愉悦的状态,那么孩子自然会比较愉快地成长,父母都非常欣慰的。
刘老师分享了一个例子,一个妈妈在一次机会和孩子参加读书会后,再后来见到的时候已经焕然一新了。(已经喜欢上了和孩子亲自阅读的氛围,其乐融融。)因为那次回到家之后,孩子每天就嘟着嘴说:“”妈妈,人家的妈妈都爱学习,我的妈妈不爱学习。”然后就是那种很委屈,觉得自己的妈妈一点都不好,怎么别的妈妈那么好,那种感觉深深地刺痛了她。你希望有个别人眼中的孩子,那我们就得成为别人眼中的父母。
刘老师又分享了一个例子,在一次和孩子的聊天中得知他的妈妈从来不跟他交流。他说他的妈妈在忙自己的事情,即使忙完事情之后也不说话。后面刘老师找到他妈妈之后,就问:“你跟孩子平常不交流吗,虽然工作比较忙,但是总有闲暇时间,难道不和孩子沟通吗?”
这个妈妈很诚实的告诉刘老师,她说我不知道该给孩子说什么,她也想交流,但真的不知道该给孩子说什么,除了问他作业写完了没有,其他不知道该说什么。
所以我们提倡亲子阅读,因为你跟孩子读书的过程也可以有一个目标,互相交流,悦读的悦用的是竖心旁,就是我们要有喜悦心的。真的家庭幸福和谐与否,症结不在孩子是在我们父母身上,所以我在这里还是要倡导亲子阅读,一定要快乐读书。把读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当快乐的前提是什么呢?就是妈妈要有这种学习的意识,妈妈要和孩子一起上学。否则的话,你会觉得这些孩子的事跟我没有关系,那怎么会有共同的话题呢?
第三点让家庭更幸福的话,我们要参与到幸福家庭互助会这个体系里面来。大家一定要朝着一个方向走,这个方向就是幸福,家庭。我给你传递一份爱,你给我传递一份爱。我传递一份爱给你你要懂得感恩回报,那你传递一份爱给我我也要懂得感恩回报,在这个小家庭里面大家互帮互助,那我们这个小家,如果和身边的其他的朋友孩子的同学相见的话,我们是不是又能感染别人。
总结一下:
第一点,主要是告诉大家我们每一个父母要陪伴孩子一起上学。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有共同的一些兴趣人生目标,你会发现家庭越来越和谐。
第二点,主要就是亲子阅读,也就是说父母不仅仅是陪伴孩子的过程,而且是要能够一起学习,传统文化,而且能够见证孩子成长留下足迹的过程。
第三点,就是让家庭更幸福的话,我们要参与到幸福家庭互助会这个体系里面来。全年有四场大会,每天的学习成长,再到每一节的我们的公益课程,再到每一年里面的市场大会,不断地让我们成长。
邹金润老师课后分享:
大家是否有发现,生活中,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身边很多人,他们宁愿选择待在月薪 3k 的收发室当保安,也瞧不上月薪过万的新兴行业;他们宁愿选择每月靠家里人给零花钱度日,也不愿选择自食其力谋一份工作;他们宁愿选择把时间浪费在和小商贩砍价,也想不到多花一块钱去学习新知识。他们宁愿选择每天浏览一些八卦新闻,甚至有空才想起来刷下我们这里的信息,也想不到简单到58元一年来参加可能改变自己一生的感恩大会。
那各位爱学习的我们呢?
在这里的学习,越是不断地拓宽知识的边界面,越是觉得自己知识储备量的贫瘠与荒凉。而同时,也正是在这样日积月累的积累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人与人的差距被迅速地拉开,当我们有机会这几年再次回到生活的地方,发现很多人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几年前,脑海里停留的信息和映像早已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变化。
那么,回到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有一个回答,很好:因为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而学习的‘痛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的丰沛的感情,这不妨叫锐化。这两份感受,决定了我们未来的成就与最终幸福感,因为,生活的苦大多是可重复性的。
人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持续地经历同样的苦时间久了,痛苦的体验和效应会逐渐减弱,让人进入习惯性无助的状态。这种状态虽然不是特别舒服,但久而久之也不会特别难以忍受。很多人,就是这样,哎呀,反正这么多年就这么过来了,反正我们家就是这样了,反正自己习惯了...什么爱,什么感恩的,算了,都这把年纪了,别折腾了...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咒骂’这个社会对自己的不公,却又不断自我堕落的继续,而麻木不知,但是学习的苦是非重复性的。
学习本就是认知边界不断扩宽的过程,需要你主动思考和汲取,而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循序渐进,不如生活的痛苦那样重复,所以你无法进入麻木的状态,而是需要不断面对新的知识和学习目标。
这一点,我相信所有已经加入我们爱修学班级的都深有体会,每次学习,都有不同的提升,有些时候,还有‘痛不欲生’之感,但越学越清楚,生活的苦,很多人可以通过眼前的娱乐来自我麻痹,让自己对痛苦的感知渐渐丧失。看些综艺节目,逛逛超市,挑选些特价商品,某宝走走,以为生活嘛,就是这样啦...而学习,会让我们在长久的学习积累中,慢慢感受到知识带来的好处和力量。看问题能看到背后,看到风景能看到历史,看到孩子能看到爱,一个是眼前伸手可得的欢愉和快感,一个是延迟满足感的精进过程。
大家会选择哪个?
我们的感恩大会,让我们更有机会感受到爱,体验到感恩,而且,各位智慧家人们,所有觉得学习苦的人,大多是没有挨过现实的耳光,想起以前湖南卫视播出的一档真人秀节目《变形记》,无论城市的孩子多么嚣张跋扈,也无论他们的家庭如何富足优渥,面对着一贫如洗的大山深处,精神世界的荒芜让他们很快就臣服于现实。
相反的是那些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十分珍惜着在城市里生活和学习的机会,因为他们知道,这种生活可能穷极他们一生的努力也难以企及。
为什么那些城里孩子在穷乡僻壤里转了一圈回来就会变了一个人?不想读书,觉得读书辛苦?现实的生活会诚实地告诉他们,不读书的人生会更苦。现在还不赶紧学习经典,以后会更苦,穷则思变,真正苦到一定程度了,人自然会自发地挣扎起来改变现状,对于有些背负着沉重生活的人来讲,学习才是脱离生活苦难又轻松又有用的途径。
感恩大会,就是这样一次改变的机会,没有谁愿意吃真正的生活里的 ' 苦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大多数人的生活还没有足够的糟糕。有时候学习的那种 ' 苦 ' 和沉重粗砺的生活比起来,真的可能连个喷嚏都算不上。还不醒悟过来,还不行动起来,还不改正自己,那爱干嘛干嘛去吧。
其实,很多时候,痛苦之所以不被人喜欢,大多数是因为人们从不会思考自己为何痛苦。哈,更可笑的是,然而,这世上还有另一种痛苦是,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失望的情绪,然后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当作是自己该如此,甚至误以为这就是吃苦的好处。人,是可以改变自己的,起码感恩大会就是一次机会,为什么不试试呢?
苦难的意义,在于我们更好地去思考人生为何如此苦难,诚如苏格拉底所言:未经省察的人生,从不值得一过。如果没有经过思索和自省,苦难终究只是苦难而已,没任何意义。
这些高大上的道理,我们今天简单的看,其实就是这么的朴素,直白,总结一句,很多人,终将明白,那些为了讨生活不得已而吃的苦,就是当年不吃学习苦的代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感恩大会,人生进步。感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