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洛阳参加督导课,老公出差不在家,我把婆婆和女儿的午饭托付给了儿子,然后就走了。
今天外出学习,内心挺纠结的,督导课一个月一次,真的不想错过,可是今天从北京来的曹坤老师,把课送到了汝阳家门口,我却听不成了,好在明天在一高再讲一天,我早已把明天学校里的补课调出去了,珍惜明天的机会吧!
今天参加督导课,收获挺大的,对于我的案例,之前我一直感觉,我的环节有很大的缺失,不够完整,譬如咨询目标没有确认,咨询过程中对来访者的引导有不恰当的地方,还有最后结束环节,太随意,也没有咨询后的追踪。还有,高中生人际关系不良的现象相当突出,当学生被排挤、被孤立、被霸凌之后,咨询师如何帮助这类孩子,我很希望能够在督导课上得到指点。
大家的讨论,真的像宝藏一样,让我不仅解开了我自己的一些疑惑,也让我对咨询的很多细节,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重新建构之前,要先对学生进行共情,共情之后,重新建构的时候,语速一定要慢,给他思考的余地,语气一定要柔和,用语一定要婉转,要注意语言的措辞,比如,那么,你的同学嘲笑你这件事里,有没有那么一点点对你说普通话有帮助的地方呢?
2,来访者说完自己打算跟同学们交流的内容后,可以问问来访者,你这样说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你这样说离你的目标是远了?还是近了?那如何说才能达到你预先的目标呢?即使你跟同学们有了这次交流,如果依然有同学们不理解你,嘲笑你,你打算怎么办?这些问题能引发来访者的思考,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语言,还有如何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挫折,同时呢也把谈话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即不仅仅交流如何解决问题,也谈到了中学生面对挫折的问题。
3,能不能激发来访者,想到更多的办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就是说来访者身上的资源能不能挖掘的再深入一些。或者让来访者的视角,能更多一些,更灵活一些,有个老师的分享让我很受启发:她女儿走班后也遇到了困惑,老师的引导就简洁有力,走班听到的课程感觉怎么样?走班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想做好自己,那目前可以做点什么?让学生知道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哪些东西可以不放在心上,如何保证实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假如学生从你这儿得到了这些,那么他就是有收获的。
刘老师分享的案例,如果让我去做,我可能一点头绪都没有,但大家的智慧就是那么的神奇,讨论到最后,我感觉假如让我做,我也是可以聊下去的。
归纳一下整体的收获吧,首先目标应当是正向的,所欲的,可行的,具体的,目标越单一越具体越精简越清晰越好。其次,收集资料越全面,越细致入微,越能发现问题。再次,来访者解决问题的钥匙是在自己的手中,咨询师不必急于帮来访者解决问题,只需帮她看清自己,让他清楚哪些是她应该接纳的,哪些是他要勇于面对的,咨询师也要善于觉察他的卡点在哪里,只有准确的觉察到她的卡点,咨询师的引导才会更有效,方向更明确。最后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诉说应当保有好奇心,要充分的共情他,尊重他,咨询师良好的态度,对来访者就有疗愈作用。
参加完督导回到家,已经将近九点了,虽然很累,但家的温暖使我忘却了旅途的疲惫,一进家门婆婆就告诉我,中午儿子很关心奶奶,给奶奶准备了丰盛的午餐,奶奶不住口的夸奖说,还是孙子关心我!看看,今天的外出收获好大!累并幸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