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生活里,2016年发生了太多事情,最集中爆发的,是在这个9月,整个人陷于浮躁。一般这种时候,如果是生活上的问题,我会选择读几本书,比如《一路嚎叫》《病隙碎笔》;要是工作中的,基本上也就是翻翻公众号。今天一早醒来,各种刷公众号,刷到之前看到的一篇《运营的四个发展阶段,看看自己在哪个阶段,聊聊怎么升级打怪》,然后就联想到的现在的行业环境和最近自己的状态。
某种程度上,文中提到的和我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接下来我所说的是两个层面的事,但这些想法的源头,还是归于那篇文章。
这几个月,我见了一堆实习生和毕业生,线上交流、线下聚会、公司面试等等。也去了很多公司和他们的高层闲扯,有大众耳熟能详的,也有刚创业默默无闻的。大部分人对互联网+充满信仰,就差集体朝拜。对运营则是看作拯救世界的职业,如江左梅长苏、广告狂人唐·德雷柏、发育良好的亚索以及前几年的产品经理。
他们对互联网以及运营的信念,就像魔兽世界的牧师、诛仙的天音,大话西游的男鬼,能给萧条或者即将萧条的行业反复注入鸡血。但现实却如此不遂人意,眼见得稍有振奋,迎面又是一盆狗血。
这也怪不得谁。专业无错,理想无罪。哪怕全世界离我而去,我也要不改初衷,策马奔腾。日落夕阳的余光洒落在我那落寞却坚毅的脸庞,那种对抗全世界也要奋进的面容,是多么绝美的画面。可上述场景如果只是放在了一个高仿的A货包里,一切又如何说起?
曾经,在互联网最繁盛的年月,或者说现在也是,只是我不自知。如微信公众号,粉丝络绎不绝、广告主纷纷盈门,每天发广告就能挣他个盆满钵满,而你就算要打个广告,都得敬候佳音。彼时,微信一卡,阅读量就像洛丹伦的王子,主宰天道杀伐的诛仙剑阵,迅速陨落。
如今,资本寒冬,唱衰不绝,运营人如何从过往的轨道上跳脱,鲜有高论,倒是不少导师如那捉鬼的道士,开坛做法,广收门徒,长风破晓,以及误人子弟。他们站在了运营的潮头,树起各种独角兽的大旗,振臂一呼:“让我们在运营的道路,在我们最热爱的领域,筑起我们的堡垒,形成我们的闭环,在专业、冷静和理性中传授你成长之道。”然而忘记了,那些都不是他们的经验。比起高谈阔论,我则更喜欢现身说法。
我们总以为,背靠一棵参天大树,总有枝干供君歇息。哪怕大树中空渐朽,也总会枯木逢春。可现实却是,春风绿了别江岸,一不留神,也许树都要成精逃离。君不见每月倒闭公司名单和那劳动仲裁委员会门口络绎不绝的投诉者?
转型或者不转型,理念的东西太好谈,实质却是,传统行业倚仗的互联网+、毕业生们怀揣救世梦想漫无目的横冲直撞。资源、人脉、知识,曾经偌大的阵地,如今倒成了满目疮痍的伤兵营。说得真切一点,没有任何一种行业,不要求商业模式。也没有任何一种事关互联网的职业,不需要反复积累。可现实如何,已不需我娓娓道来。
不知是阅历有限,还是知识储备太少,我所见的稍有成就的人,最爱提及的是行业知识的沉淀和实战经验的积累。不发空论,扪心自问时对得起自己走过的每一步,或许才是真正的出路吧。单凭这一标准,很多同行连入行的门槛都无法达到。当然,我也身处此列。
运营是我之最爱,现在还是坚持,运营是一桩伟大的事业,但只属于少数人。最近互联网运营的衰颓,大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除了自己作死,更要紧的是第八套广播体操——时代在召唤:资本寒冬驾临,投资方越来越冷静,从之前的你要做什么、怎么做、商业模式,到现在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怎么做,最后做成什么。互联网+的浮躁在消解,大部分人只是到了还债的时候。
行业未来怎么走,太大了,我不敢说。混了几年运营,还在该岗位,万幸。从我而言深耕细分领域、拓展自己的人脉,加入一个专业的团队,都是出路。至于运营本身,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标杆,不神话、不贬低即可。
至于互联网人和运营人,问问自己是否真的热爱,看看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想想自己能否承受代价,再谈入行也不迟。
很多事不必细说,但总是空谈理想,不过是走向媚俗,落入另一种偏执。一遇惨淡哀号,看向独角兽就憧憬,也是另一种癔症。多说无益,反求诸己,日积月累,才是正经事。
今天就扯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