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营养》这本书中,有一段话说的非常好,分享给大家——“孩子会把父母对他的态度延伸到其他人身上。如果父母很在乎他,他会觉得外部环境是安全的,周围人也会很友善,他就乐意走出家门。如果父母对他不关心,他会觉得其他人不会在乎他、关注他,于是就把自己封闭在小小的房间里,通过虚拟的网络寻找安全感和满足感。”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
我正在入神地看着手机,整理笔记学习。这时,孩子凑过来。然后对着我诡秘的一笑。怎么回事呢?监督我玩手机?对我提醒他看手机时间的一种报复?这时我发现屏幕上,刘亚民老师打了这几个字:家长要做到的几个不——不吼叫、不催促、不抱怨……,我想孩子的笑,至少还有这两种含义:爸爸爱学习真是我的榜样;另一个就是,为自己以后好日子就要到来的一种满足,一种得意……
听吴志伟老师的课,对我感受最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孩子一到三岁时,妈妈一定要好好带孩子。妈妈情绪稳定,爸爸呵护妈妈,有一个愉快的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一生的幸福和人格完善奠定基石。所以有人说,“幸福的童年疗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2、睡眠是前提条件,家长要特别关注。这是第一位的
3、和孩子做一些事情,一定是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命令式的。
4、我们总是试图用孩子最讨厌的方式来接受我们的观点和安排。其实,这是一种南辕北辙。
什么是孩子喜欢的方式?那就是尊重、理解、朋友式的交往。
5、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你像体育,音乐,绘画等,这样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增添孩子的能量,这样他的社会交往也就不是问题了。
我认为家长学习心理学,成长的是自己,收获最大的是孩子,所以孩子笑。还有九天打卡学习就完成了。亲爱的家人们,继续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