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
#晨读D12# 今天读完了林文采博士《心理营养》下篇“问题与解决方法”的最后两个主题“疑难表现”和“其他生活琐事”。
“世界上没有一件非如此不可的事情”。我们广泛学习,但是不要迷信任何权威。不需要跟随所有的育儿理念,孩子是共性与个性的组合。
学习林文采博士《心理营养》最大的收获是从关注孩子成长所需的心理营养到关注夫妻关系和家庭和谐环境的营造,最终到真正接纳自己和从自己开始做出改变。
-接纳自己: 接纳自己曾经的无知和所犯的过错; 接纳和感谢自己的原生家庭,相信父母已经在他们的认知和所处时空尽力做到最好。
-做出改变:
更加信任自己的孩子,相信所有的行为他必有其道理,相信孩子的善意;
改变沟通方式,少用口头的语言,多用行动上的影响和示范;
关注自我成长: 开始运动,保持健康和调节情绪; 坚持晨读,给自己独处的时间补充能量; 身体觉察,不勉强自己。
6月24日
#晨读# 今天读完了林文采博士《心理营养》下篇“问题与方法”第8,9,10三个主题“父亲养育”“隔代养育”和“性教育”三个主题。
- 孩子4岁以后开始社会化的过程,会主动去找爸爸,需要爸爸更多的肯定赞美认同建立“价值感”和“自信”。这一点在哥哥身上特别明显。爸爸虽然陪伴的时间少,但是每次也是尽量陪孩子游戏。
- 隔代养育。要么接受老人的做法,要么妈妈自己带,不要想着改变老人。隔代养育时,妈妈要警惕自己的“嫉妒”心理,不要去争抢孩子的爱让孩子无所适从。
- 性教育。面对孩子的疑问,不回避但也不必太细致,回答得不多也不少。从植物的授粉,种子的产生开始到动物再到人类是比较安全,冲击比较小的做法。
6月23号
#晨读# 原本计划接下来每天都林文采博士的《心理营养》下篇的两个主题,今天发现只能花两个小时好好好体会这一个主题“妈妈的自我成长和支持”。
前两天还在社群和大家分享陪伴孩子看书或者学一个线上课程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看见自己”得到共鸣,才会一直保持学习的乐趣。今天的感悟更深一层。
Crystal今日感悟#看书或者听课,是不是能收获心的改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头脑层面获得知识是坚持的关键。#
首先写书的人、讲课的人,必须是从心的感受用心去讲述,而不只是在头脑层面输送一些很震撼的知识。这感觉很难甄别对吧? 我们只能通过实际生活去观察,改变有没有发生?比如我昨天开始运动; 每天陪孩子早睡早起,这样我可以把每天早上最美好的时间留给自己去读书; 和先生开始一致性沟通夫妻关系和育儿计划。。。实在太多了。
6月22号
#晨读# 今天读完了林文采博士《心理营养》下篇“问题与解决方法”第5个主题“社会化和社交”和第6个主题“夫妻关系”。从第6个主题开始,从关注孩子的视角更加聚焦父母本身。
- “社交能力”是像我们这样的幼儿园家长普遍关注的话题,上幼儿园本质是一个孩子从家庭走出去体验集体生活开始“社会化”的过程。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老师的喜欢和交到很多好朋友,还有一部分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意见领袖”,表现出领导力。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社会化、社交都不存在问题,能不能表现出领导力跟先天气质(激进型)有很大关系,强求不来。很多时候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领袖能力其实是因为我们作为父母大多数时候是"跟从"的关系。
需要学习的重点是,#只有一种孩子会出现社交问题,就是情绪太多的孩子#。当一个孩子内在情绪太多时,整个人的注意力都会被干扰。别人用来察言观色和学习社交的时间,他总是在琢磨: 为什么父母会吵架?为什么妈妈会打我?为什么这件事情妈妈今天允许明天又不行(妈妈情绪不稳定)?
这里面还读到了关于家有两个孩子就自己抱团不跟别的小孩玩的问题。我们家哥哥就是,几乎眼里没有别的小孩,只跟自己弟弟玩。他跟弟弟之间就每天很多矛盾冲突,但是他俩是很爱彼此的这一点很明确。就让他们先适应彼此,等再大一点哥哥应该会有自己的朋友。老母亲又暂时放下一个焦虑[微笑]
- 孩子的问题本质上都是父母的问题,所以后面的主题从最重要的夫妻关系开始说起。夫妻很多育儿理念会有差异,最重要的是把夫妻关系放在亲子关系之前,要彼此尊重和给予爱的滋养。
彼此尊重: 在经过充分沟通之后如果双方还有差异,只要不是暴力那也就接受对方。相信孩子会从爸爸妈妈不同的方式中学习应对不同的人和关系。千万不要觉得其中一方的做法是书中某种父母的“负面形象”当着孩子的面去指责对方而引发争吵。自我反省,我以前就经常做这种事情,最近开始改变。
爱的滋养: 夫妻做到互相尊重已经不易,爱的滋养更难。需要关注对方的需求,在具体的时间有具体的行动,爱的滋养需要形式。比如昨天父亲节,我们很多妈妈其实都是自己不习惯表达爱意,转由孩子表达出来。
6月21日
#晨读# 继“安全感”和“情绪管理”之后,今天读完了林文采博士《心理营养》下篇“问题与解决方法”的第3和4两个主题: “性格难题”和“行为偏差”。
- 性格难题是大家特别关注的话题。天生气质本身不是难题,做父母特别需要警惕“比较”: 外向孩子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别人家内向的孩子一样专注沉稳; 内向孩子的父母又希望孩子多表现自己“人见人爱”,特别害怕孩子未来没有竞争力。
我们家哥哥总的来说性格偏内向,在幼儿园就是那种明明知道也不会举手回答问题的类型。刚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也会时不时会焦虑他的个性,但是庆幸自己也没有勉强他去表现自己。
做父母的要放下焦虑,其实我们的焦虑是因为自己现在所处的成人世界竞争激烈,觉得不表现就没有竞争力。也许短期来说,爱表现的人会获得关注,但长期来说,一个人的竞争力是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把事情做好,过好一生。所以实在不必担心“性格难题”。
林文采博士在下篇,先讲“安全感”和“情绪管理”是有深意的,处理性格难题和行为偏差,本质上的基础还是孩子有安全感,父母要信任接纳自己的孩子,而且最终一定会反省自己。
要相信自己,首先要做好自己的“父母”,不断学习处理好自己在成人世界的焦虑。比如,是不是觉得自己因为不会表现自己不够外向很吃亏; 或者自己太过倔强强势碰过壁,就把“不主动”,“内向”,“倔强”这些所谓的性格难题投射到孩子身上。
6月20日
#晨读# 昨天读完了林文采《心理营养》上篇理论篇,今天开始读下篇“问题与解决方法”。今日完成第一个主题“安全感”和第二个主题“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于我目前是一个难题,经常会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内心风起云涌,一味地压制自己跟自己说“冷静冷静”是不够的。
自我反省: 对于孩子力量的掌握、知识的学习一般都很有耐心,比如孩子学走路还有做英语启蒙,可以反复练习,给他很多时间和耐心。 但对于情绪的学习,就耐心不够,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尤其在情绪方面。
情绪管理需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但是接纳的不是行为,而是行为背后的情绪和原因。它的基础是一定要信任自己的孩子,相信他的出发点一定是善意的。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真的做到信任孩子,是因为不够相信自己。
6月19日
#晨读# 刚刚读完林文采博士《心理营养》的上篇“理论篇”,孩子成长除了身体的营养还需要五大心理营养; 要像园丁培育不同的植物一样根据孩子的先天气质因材施教;如果生理心理营养充足,那么孩子的生命会开出下面图中的五朵金花。
具备爱的能力,会爱自己爱他人,也能接受别人的爱; 独立自主,为自己负责; 会联结他人,有归属感; 价值感,不需要去和别人比较,我就是宇宙中的唯一; 内在的安全感,不害怕可以往前走自己的人生,不控制或者黏住别人。
不仅仅是孩子,我们自己也需要这些营养,如果在成年之后,能够先做好自己的“父母”,就可以做好孩子的父母。只是成年之后,我们补充营养的方式大部分时候不是直接来自父母,而是自我的学习,和他人的联结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