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六年(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创建炼铁厂,继而在大冶兴办铁矿。三年后,这座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企业诞生的铁厂竣工投产。此后,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他在江西萍乡开设安源煤矿,1908年,盛宣怀奏准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它集勘探、冶炼、销售于一身,"兼采矿、炼铁、开煤三大端,创地球东半面未有之局"。公司实行统一管理,员工计3万余人,其规模庞大,影响深远,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使用新式机械设备进行大规模生产的钢铁联合企业。该煤铁公司当时也是东亚规模最大的矿区之一,被称为"东亚第一雄厂"。它的历史基本上反映了近代中国钢铁工业的历史,堪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汉冶萍公司是清政府惟一的新式钢铁联合企业,控制该公司实际上等于控制了清政府的重工业。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因督办卢汉铁路(京汉铁路),调任湖广总督。张之洞督鄂近20年,在湖北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使湖北经历了一次近代化的崛起。光绪十六年(1890年)初,在武昌成立湖北铁政局,委派蔡锡勇为总办,厂址选定汉阳龟山山麓,1890年11月动工兴建,光绪十九年(1893年)9月建成,光绪二十年(1894年)6月投产。张之洞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招商承办",委盛宣怀督办汉阳铁厂,走上"官督商办"道路。光绪十六年(1890年)张之洞派德国技师在大冶附近勘察,发现铁矿蕴藏丰富并露出地面,于是张之洞购机开采,光绪十七年(1891年)4月开始采矿,光绪十九年(1893年)铁矿大规模开采,建成大型露天铁矿大冶铁矿,为汉阳铁厂提供原料。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张之洞与盛宣怀合奏在江西萍乡安源采煤炼焦。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盛宣怀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申请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改官督商办为完全商办公司。盛宣怀接办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后多次向日商借款,因无力偿还,日商的借款后来都变成了投资,宣统三年(1911年)起汉冶萍公司为日商控制,抗日战争胜利才由国民政府接收。
汉冶萍从1890年铁厂筹办至1948年汉冶萍公司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经历了官办、官督商办、商办各个时期,透视了19世纪中国的近代工业。汉冶萍公司炉倒火熄的结局,引起几代学者的思索与探究。1949年以后,学界在认同前人的分析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基础上,将研究思路的重点放在探讨汉冶萍失败的根本原因上,并基本认同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列强的压制和掠夺,国家的积弱与动荡是汉冶萍失败的根本原因。有学者从举借外债并不必然导致企业失败的角度,强调是国家的积弱与动荡使作为国际信贷的日债成为日本掠夺的工具,从而导致汉治萍的最终失败。任何一个后进国家要迅速实现工业化都有一个引进资金和技术的问题,汉冶萍公司在得不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又招不足商人资金的情况下,要解决燃料问题、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降低产品成本,不得不借助外债。事实上,在一定时期内,资金与技术的引进对它的生产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尽管由于汉冶萍公司借取的日债具有明鲜的殖民地性质,从而使之成为汉冶萍失败的一个原因。但这只是一个外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汉冶萍的失败还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制度结构、文化传统和国势力量等原因。导致汉冶萍失败的原因无疑是错综复杂的,尽管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外因,国家的积弱与动荡是内因的解释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但为了不使问题简单化、程式化,继续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汉冶萍公司失败的原因进行研究和探讨仍然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不仅能使人们对汉冶萍失败问题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更丰满,还能使人们从中更好地吸取历史教训、总结历史经验,为当前的经济建设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