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笑来老师书中形象的比喻:每个人都被自我的操作系统左右,个人的精进与自我操作系统的升级密不可分。在这个知识爆炸、认知跃迁的时代,我们如何去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智慧,如何持续升级自我的操作系统过好这一生?结合近年的阅读和自己的体会,想来还是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与智者同行
有研究证明“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而环境中对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相处的人群。很大程度上来说,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也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看过一段话: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积极的暗示,会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良好的影响,激发人的内在潜能,使人进取,催人奋进。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行千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与智者为伍。正如润总所说,你所谓的顿悟,不过是人家的基本功。如果能够将智者的思考,打造成我们进步的阶梯,那也就能够在认知、思考、践行、修正中不断进步,不断升级自我的操作系统。
二、与失败同思
人一生总是由一个个错误组成,在一次次挫败中成长。在生活和成长的道路上,失败相较成功更为常见,教训与经验同样宝贵。持续升级自我的操作系统,一定要在不断修正bug中进行优化升级。如何从失败中思考、修正、前进?其一有失败要揪根源,每逢遇到失败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不是顿足悔恨,而是深挖根源,找到失败的内在缘由;其二是虚心听取反对者的意见和建议,即便达不到闻过则喜的层次,能够坦然借助别人的意见进而内观自我仍然十分必要;其三是避免幸存者偏见,在反思失败的时候一定要找准研究对象,能够带来有价值思考的除了“幸存者”,更重要的是“已逝者”,看不见的弹痕最为致命。
注;幸存者偏见
二战期间,美国统计学家沃德教授被授命研究如何降低战机被击落的概率。他的研究发现,飞机的翅膀是最容易被击中的部分,而飞行员的座舱和飞机的尾部则是被击中最少的部分。问题来了,到底是应该增强机翼,还是应该增强座舱和尾部呢?当时的作战指挥官认为,既然机翼最容易中弹,那么当然应该增强机翼了。但沃德教授则建议加强飞行员的座舱和飞机尾部发动机的位置。多次击中机翼的轰炸机,但依然能够安全返航,而机尾部分却发现很少中弹。那并不是因为他不会真的中弹,而是因为他一旦中弹了,可能根本就无法返航。后来事实证明教授的建议是正确的。看不见的弹痕最致命。
三、与舒适告别
我们学习新技能升级新系统最大的障碍是自己过去的习惯,已经熟悉的方式会阻碍新知识的学习。我们通常把这种已经熟悉的方式称之为“舒适圈“,而舒适圈常常限制我们学习新的技能。这也是为什么提升学习力,最大的挑战是自己。是否敢于挑战自己的“舒适圈”,不断拓展学习圈,极力客服恐慌圈,也就成为学习是否有效的重要要素。
打破舒适圈,也有几个步骤:1-用好已知,其实这个过程是在培育自己的认知舒适圈,这是前提,能够形成舒适圈起码说明有了一定的水准,能够给自己构建相对安全舒适的环境,如果尚未形成舒适圈,也就不存在打破的问题;2-开发未知,不断培养好奇心和学习力,对于未知领域快速学习研究;3-构建学习圈,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同事、家人共同打造自己的学习圈,形成好的学习氛围。�
四、与习惯永生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而从知到行的关键离不开习惯。思想形成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现在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能够获得新的认知、思考新的道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思想转化成行动,进而得到想要的成果。而这个过程中最难的是不断地形成习惯,不断地打破习惯,与习惯永生!
习惯的养成和打破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困难,我们能够看到很多人天天喊我要读书、经常说锻炼有益于身体,但是真能养成阅读和健身习惯的人并不多见,这其中也可以看出形成习惯的难度。但形成习惯不外乎以下三个关键要素:
1、刺激:刺激是我们养成一个习惯的动机,可以是内在动机,也可以是外在动机。有时候,前几天还有的动机,过几天就消退了,我们需要提醒和暗示。相反的,如果你的动机没那么强烈,你需要有人提醒和监督,比如我们现在的读书群,定时输出文章。总之,再没有自觉的形成习惯前,我们需要一份刺激,来持续的做某件事。
2、行为:有了刺激,或者提醒、暗示,我们就会去做某个行为。例如在刷牙习惯养成过程中,刷牙的动作就是行为。这里要注意,行为一般是循序渐进的,例如刚开始刷牙,少刷一会儿,时间久了可以多刷一会,养成跑步的习惯、读书的习惯,都是这样。
3、奖赏:奖赏是做完这件事要获得好处。人的习惯养成,跟训练动物也差不了太多。马戏团的猴子做到了指定的动作,是一定要给吃的的。当然,人是比较复杂的动物,需要的不一定是吃的,有可能是成就感、自豪感等等。做完之后有奖赏,是我们坚持下去内在渴望的持续动力。
以上是对持续升级自我操作系统的思考,与诸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