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吴鸿勇
总为聪明欲怨谁
今年5月初,我到广西陆川的文地旅行,夜宿黄老师家。
翌日早上下楼,见其大门外树下有一鸟笼,笼中一只八哥,黄色的双足紧抓横枝,通体黑羽,色泽光亮,喙尖而黄,仰头弄姿,不断变换姿势,似在炫耀。
一只小小鸟,都被人关在笼子里了,失了自由之身,无法展翅高飞,究竟还炫耀什么?人不知鸟意,只觉有趣而好笑。
后坐火车南归,回到榕窗书屋,翻查《辞海》,得悉这八哥,亦称“鸲鹆”、“鸜鹆”,鸟纲,椋鸟科,其体长约28厘米。鼻羽呈冠状,翼羽有白斑,飞时显露,呈八字形,故称“八哥”。
八哥杂食果实、种子和昆虫等。留居我国中部、南部各省平原和山林间。雷州半岛、海南岛尤多。我小时候,曾见村民养过,捕捉草蜢喂之,听其啼唱学人之语,亦颇有趣。因其雄鸟善鸣,经笼养训练,能模仿人言的声音,有些人就喜欢养它,宛如北方人养鹦鹉,养画眉鸟一般。
其实,宋朝人顾文荐,在其所著的《负暄杂录•物以讳易》中,对八哥就有所记载:“南唐李主讳煜,改鸜鹆为八哥。”
凡读书之人,谁不曾为这李后主的词动过容?他那“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句子,许多人都耳熟能详。想不到他也曾为鸟易名,做过这种“简化”工作。
读过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知道他的生平者,都会记得他的励志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但是,你读书若不认真,仔细,就不一定知道在他的《聊斋志异•鸲鹆》中,曾有这样两三句言语了:“其乡有养八哥者,教以语言,甚狎习。”
笔者素来读书,总喜欢作点读书札记,平时看来无甚用处,白费功夫,此时谈起八哥,却可从札记中随手拈来,引用明朝文学家王世贞的一首《题八哥》,与读者诸君共享:
偶听春声墙外枝,
雕笼惆怅立多时。
分明细语传鹦鹉,
总为聪明欲怨谁。
原来在鸟类中,这鹦鹉、八哥,皆为学舌的货色,均能摹拟人语。成语中不是有“鹦鹉学舌”的条目么?读书之人是再熟悉不过了,当然无须我再在此饶舌。
可惜这鹦鹉、八哥,聪明反被聪明误,只因会学几句人语,反被真正聪明的人类锁在笼子里,虽然成了人的宠物,好吃好住,再不惧风雨,却也失去了自由,“不及林间自在啼”了。
想想我们这些写文章的人,比那鹦鹉、八哥不知要聪明多少倍,那又何必学它们那副德性,学人口舌,拾人牙慧,人云亦云,总落俗套呢?还是写点言自胸中出的文字为好。
2018年8月17日,时在遂溪榕窗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