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译注(中)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知道如何刚强,但应常处于柔和的状态,把自己当作天下人的溪涧(不图名利,甘愿奉献)。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做天下的溪涧,常保美好的品德而不离,就可以回到婴儿那样纯真的境界。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知道洁白明亮之地的美好,却能常处于黑暗的境地,就可以成为天下的楷模。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成为天下的楷模,常保美好的品德而不出差错,就可以得到最终的真理。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知道获取荣誉的感觉,却能常处于受辱的境地,就可以成为天下的山谷(有容乃大)。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成为天下的山谷,常保美好的品德才会充足,最终会回到朴实无华的境地。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这份朴实无华一旦加以利用便会成为有利的武器,圣人们对其善加利用,便可以成为人上人。

故大制不割。

  所以说真正完善的制度是自成一体,不可分割的。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有些人想要谋取天下故而想尽各种办法,我都能预见到他没办法成功。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天下是一件超越常人认识范围的东西,不能通过谋划和努力去获得呀。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为取天下而努力的人会失败,想尽办法想要抓住它的人反而会失去它。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

  因此,圣人们不去特地做什么事,所以他们不会失败也不会失去。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

  大千世界,什么样的人都有,有的喜欢独自开辟路径,有的喜欢追随别人,有的喜欢知道事情的结果之后唏嘘不已,有的喜欢在知道结果之前就吹上天,有的人强大有的人羸弱,有的人安稳,有的人危险。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所以圣人们舍弃掉那些极端的做法,舍弃妄念,不让自己处于极端的处境(无论好坏)。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按照天道辅佐人主的人,从来不靠军事实力来强过其他人,(所以)他的事情往往有回旋余地。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部队所到之处,就会变得荒芜人烟,荆棘丛生。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大军走了之后,当地的生产一定会遭到重大打击,产生天灾人祸,遇到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只要达到想要的结果就可以的,千万不可凭军事实力去耀武扬威,向别人逞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达到想要的结果而不要自恃功高。达到想要的结果而不要自以为是, 达到想要的结果而不要骄傲,达到想要的结果也不能停下来,达到了目的也不要去逞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无论是什么事情,只要达到了全盛时期,离其衰败也就不远了,上面那些行为是不符合天道的,不符合天道的东西就会早早完结。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夫兵者,不祥之器,

 兵器这个东西,是不详的器物。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人们时常厌恶它,所以有道之人不会去接近它。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君子在日常生活一般以左为贵,而一旦使用兵器,就必须以右为贵。(这是古人的生活习惯和习俗)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所以说)兵器是不详的东西,不是君子应该使用的。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如果碰到不得已而必须使用的情况,要做到淡然处之。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用兵器)赢了别人也不是什么好事,如果沾沾自喜,那就是喜欢杀人了。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喜欢杀人的人是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中得偿所愿的。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

  (你们看,日常生活中)吉利的事情一般都喜欢靠左,而凶险的事情则是在右边。(这是古人的生活习惯和习俗)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你们看)部队里,地位比较低的偏将军就是在左边,(地位较高的)上将军则是在右侧,这就是说要以丧事的礼仪来处理打仗的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杀了那么多的人,要为他们悲哀地痛哭,即使打胜了仗也应该以丧礼来对待这件事。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

虽小,天下莫能臣。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常无名,朴。

  “道”总是没有名字(无法用一个概念来界定它),朴实无华的。

虽小,天下莫能臣。

  这样的“道”看似很渺小,但普天之下没有任何人能使它臣服(没人能够让天道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王侯将相如果能够因势利导,按照“道”的规律行事,那么万物都会自然而然变得井然有序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天地的之间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才会使发生降雨,老百姓从没有特地去命令天地,却能够从中获益,自给自足。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要治理社会就需创立社会制度)创立制度之后就会产生各种名份(人们有高低贵贱之分),然而有了名份之后也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才能不遭遇危险。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所以为人也好,治国也好,要像“道”一样。道对于天下而言,就要像是山谷间的小河对于江海一般。(虽然小,但它懂得适可而止,不去争夺“江海”的名份,正因如此,它不会遇到什么危险,他汇入江海之后,也就自然成了江海的一部分)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够推己及人,了解别人所处境况的人可称得上是智者,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斤两的人才是明智的人。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战胜别人的人只是因为他力量大于别人,能战胜自己的人才可称得上是强大。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懂得知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才算是有志气,严守门户,懂得把握自己安生立命关键的人才会长久,身体死了影响力却不消散的人才算是长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真正的“道”影响广泛,它无所不止。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万物都依靠它而生,它从不推辞。成功之后它也不去占有万物。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

  它养活万物却不做万物的主人,可以说它谦虚谨慎。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万物希望归附于它,它却仍然不做主人,可以说它居功至伟。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正是因为它从来不认为自已功劳很大,才能真正成就它的居功至伟。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

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执大象,天下往。

 谁掌握了“天道”,天下就会归附于他

往而不害,安平太。

  天下归附之后他不去妨害天下,那么天下便会和平安泰。

乐与饵,过客止,

  有音乐与美食,路过的人便会驻足。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

  我们所说的“道”,想品尝就会发现它淡而无味,想看他就会发现看不到它,

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想听它就发现听不到它,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想要封闭一件事物,就必须先扩张它;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想要使一件事物变弱,就必须先让它变强;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想要使一件事物废弃,就必须先让它兴盛;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想要从一件事物那里索取,就必须先向它施与。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这叫做微妙而又清晰,柔弱也能战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依此可见,鱼儿不能远离深水,而对国家而言,它最重要的利器(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一定不能让人们随意看到。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天道永远是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王侯如果能坚守它,那么所有的事情都将自然而然地受到教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万物受教化之后,王侯就会产生做些什么的欲望,这时候我们应当用最初的那份淳朴(第一章提到:无名,天地之始)去镇住心中的妄念,这样就不会有不切实际的欲望了。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祛除了不切实际的欲望,就可以获得安宁,天下也将因此而自然而然地安定下来。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具备好德行的人从不刻意追求展现好德行,因此他们最终才能够具备真正的好德行。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而那些并不真正有德行的人为人处世往往处处小心,从不肯做出有违德行之事,因此他们实际上并不具备真正的好德行。

=====================================================================

  (译者注:老子认为真正的好德行应当是深入人心中的,可于不经意之间流露的美德,而不是想方设法给别人营造出的一种外在形象。)

=====================================================================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具备好德行的人顺应自然地做事,并且对于诸事都是无心为之。而德行欠佳的人也顺其自然地做事,可他们却是有心为之的。

=====================================================================

  (译者注:此处德行欠佳(下德)不是指品德不好,而是指没有真正做的顺其自然,距离“玄德”的境界差的很多。而上德则指接近于“玄德”。

=====================================================================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具备较好的仁爱之心的人会做事但他们却是无意而为之的;具备好的义气的人也做事,但他们却是有意为之的。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具备好德礼仪的人想要做事却没人搭理他,于是他只好撸起袖子拉着别人去做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所以整个社会偏离了天道才需要靠德行去,失去了德行才需要靠仁爱,失去了仁爱才能体现出义气,义气也没了才需要靠礼仪。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整个社会到了凭礼节行事的地步,说明忠信已经很不足了,祸乱就要开始了。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那些所谓的先知先觉的人,只看到了“道”的外表,而实际上这种满足于皮毛的思考方式,正是导致他们愚昧的开端。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所以说,有识之士会让自己处于事物昌盛兴隆的阶段,而不让自己处于不利的境地。

处其实,不居其华。

  他们让自己过的实实在在,而不会久居于虚有其表状态。

故去彼取此。

  要学会有所取舍。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第三十九章

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候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

非乎?故至誉无誉。是

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让我们看一看过去那些依道而行的人和事吧,天依道而行才会清明。

  (注:此处“一”指包罗万象而又非常简单的道理,综合道德经全文,此处应理解为前文所提到的“道”)

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

  大地依道而行才会安宁,神明依道而行才会有其灵性。

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稻谷依道而行才会充实,万物依道而行才会生生不息。

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王侯依道而行才可以凭之而成天下正统。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

  按照上面这些推论下去,可以说:如果天没办法清明,那恐怕就要生出裂隙。

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

  大地没办法安宁,恐怕就将被荒废;神明没办法有灵性,恐怕就要消失(被人遗忘)

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稻谷没办法充盈,恐怕就会被吃完;万物无法生生不息,恐怕就会逐渐消亡。

候王无以正,将恐蹶。

  王侯没办法获得正统,就会摔大跟头。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因此,富贵是以贫贱作为其根本的,高是以下为基石的。(注:从哲学上讲,没有贫贱也就没有富贵的概念,两个概念是同时出现,从现实层面上讲,只有经历过贫贱才知道富贵在何处。)

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

  所以,王侯都回把自己称作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这难道不是他们把贫贱当作根本吗?难道不是吗?

故至誉无誉。

  所以说最高的赞誉往往难以言表。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所以说为人处世不要追求成为美玉(圆滑多变。讨人喜欢),而要坚守基本的原则(依道而行),像那硌手的石头一样。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循环往复是天道的自然变动,凡事有强有弱是天道往复循环中的必然现象。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万物的产生都是有据可靠的,而追其根源,最终却是无法可知的。(注:关于事物诞生的本源,现代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至今没有公论)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好的士人听闻了“道”的事,会勤勉地去践行它。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一般的士人听闻了“道”的事,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下士闻道,大笑之。

  差劲的士人听闻了“道”的事,会大声嘲弄。

不笑不足以为道。

  倘若他们不取笑的话,反而不能说“道”的理论是普遍规律了。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所以有见地的话是这么说的: “道”是清晰明了的,可看上去好似昏昧不清,“道”是一种精进,可看上去就好像是一种倒退,“道”是一片坦途,可看上去好似崎岖的山路。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最好的德行是虚怀若谷,真正的清白好似有瑕疵,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坦荡的德行好似德行不足,坚贞不渝的德行好似怠惰,真正的质朴好似心智未开。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真正方整的东西没有角,真正的大器需要到后期才能铸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真正振聋发聩的声响好似悄无声息,真正惊人的形象好似根本无形。

道隐无名。

  “道”是隐秘而不可名状的。

  (注:这里是说“道”便是这样一种似有且无,但实际上很重要的东西)

夫唯道,善贷且成。

  但只有“道”,能够滋养万物,成就万物。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作为万物本源的)道由少而多,创生万物。

  (注:此句可理解为“万物按照规律进行繁衍,由少而多,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大千世界。”)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既有阴的一面又有阳的一面,二者凭借相互对抗,相互交融,最终调和为一。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人们所厌恶的东西,不外乎形单影只,没有倚仗,没有后代,而王公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由此可见,东西有的时候是因为被损害而反受益,有的时候是由于受益,最终却遭到损害。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别人教什么,我也教什么。(不标新立异)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蛮横暴戾之人最终难得善终,我会把这一点作为教学的宗旨。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驰骋自如。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无形的东西可以穿透没有空隙的事物里,我因此知道“无为”的益处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不出言的教诲,无为的益处,天下少有可与之(上述两者)相比的东西。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

名与身孰亲?

  名声和自身哪一个对人来说更亲近?

身与货孰多?

  自身和身外之物谁多谁少?

得与亡孰病?

  获取和损失到底谁才是祸患?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令人特别喜爱的东西必然消费颇高,收藏的东西多了,丢的时候也就丢的多。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所以学会知足就不会被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失败,这样才能得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真正圆满的状态就好像有所欠缺,而它的作用不却会有缺陷。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真正充盈的状态就好似空虚一般,而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真正的正直就好似弯曲,真正的灵巧就好像笨拙,真正的聪辩就好像木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胜于浮躁,寒冷胜于酷热。

清静为天下正。

  清静的状态才是天下正统。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大道得以盛行的时候,战马都被退回给农民去进行耕作。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天下大道不再施行的时候,连偏远地区不怎么样的马都要被拉来当作战马。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要说祸患,没有比“不知足”还要大的了,要说过失,没有比“贪得无厌“还要大的了。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所以说从“知足”当中获得的满足,才是永远充分的呀。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足不出户就可以知晓天下大事;不必从窗户向外看就可以知晓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事实上,一个人离开家门走得越远,他知道的就越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所以圣人不出行就知晓各种事情,不用亲自看到就明白各中因果,不需要特地去做什么就能有所成就。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做学问会一天天做的更好,而求道则相反,上下求索只会越来越不得法门。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不断失败之后,人就不知道该怎么求索了,于是就不去特地做什么事了。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不要特地做什么事,而遇事也不要躲避,该做的就尽力去做。取得天下的过程常常是不会有什么特别的事发生的,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如果有什么特别的事发生,那说明此人还不足以取得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圣人通常是没有私心的,他们把实现百姓心中所想当作自己的追求。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对待善良的人,我便善待他;对待不善良的人,我依然善待他,这样我才真正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对待守信的人,我便对他守信;对待不守信的人,我依然对他守信,这样我才真正成为一个守信的人。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圣人生长在这天下间,应当虚怀若谷,(然后海纳百川,了解百姓的各种想法),教化天下,是人们的心思变得混沌(回归质朴)。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百姓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耳闻目见的事情上(纵情声色犬马),而圣人应当教化他们,让他们回到孩子的状态。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纵观人们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活的好好的人大概有十分之三,行将就木的人大概有十分之三。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而本来活的好好的,却非要作死的也有十分之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只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这种人活的太滋润了(于是总想搞些刺激的事情)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我听说善于求生的的人,在路上走不会碰到犀牛猛虎,参军了也不用披甲持锐。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然而(对这样的人),犀牛无法用角顶他,老虎无法用爪子抓他,别人的兵器也伤不了他。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从不让自己身处于危险的境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万物按照规律而生,遵守规律而能不断繁衍,与其他事物相互影响而形成自己的外形,各种周边环境交相作用才能成就一样事物。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重规律的,没有事物不崇尚“遵守规律的行为”。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规律的重要之处,遵守规律的宝贵之处,从没有人特别提起它,而它却无处不在。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所以万物依照规律而生,遵守规律而得以繁衍,生长,养育,变得亭亭玉立,然后受到时光摧残而衰败,然后被奉养,最后覆灭而消逝。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创生一件事物而不去占有它,做成事情而不因此而有恃无恐,年长了也不去主宰一切,这种品质就叫做“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 ;是为袭常。

译: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天下万物皆有本源,这个本源就是天下万物的始祖。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知道本源之后,就可以凭借其了解本源的派生物(即天下万物);了解万物之后再回归到本源上,守住根本而不动摇,那么至死都不会有危险。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倘若塞住欲望的小口,封闭欲望的大门,那么终身都可以不必劳作(安贫乐道)。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而如果打开了欲望之口,让欲望横行,那么终身都无法完全满足欲望。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能明察事物细枝末节之处,就可被称作“明”(明察秋毫),能保持柔弱的状态就可被称作“强”(强大)。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 ;是为袭常。

  使用(光源)的光之后,再把光源给归回原位,不给自己带来灾祸和麻烦:这样才是承袭常道(顺其自然)。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

非道也哉!

译: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只要一个人稍微有点认知能力,他就会选择走大道,而畏惧倒行逆施。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为什么呢?)因为大道是非常平坦好走的,可是许多人却喜欢走那些小路。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

  朝政十分荒废,田亩十分荒芜,仓库十分空虚的情况下,穿着华丽的衣冠,佩戴锋利的宝剑,对饮食方面挑三拣四,财富和难得之物有所剩余,这样的人只能说是强盗头子。

非道也哉!

  这真的不是正道呀!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擅长有所建树的人,他的成就无法被拔出。善于抱持的人,他抱持的东西就不会脱离,而子孙后代则凭借承袭前人的智慧而生生不息。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把上述道理用于修身,则这个人的德行才会真实。把上述道理用于齐家,则这个人的德行会有有所富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把上述道理用于修乡,这个人的德行才会绵绵不绝;把上述道理用于治国,这个人的德行才会丰盈。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把上述道理运用于天下间的各种事,这个人的德行才会得到广泛的传播。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所以说(观察事物的时候)是推己及人,用自己家的经验去看其他的家庭,用自己乡村的经验去看其他的乡村,用自己国家的情况去看别的国家,用(过去)发生在天下间的事情去观察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我是凭借什么知道天下是这样的?就凭这个。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921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635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393评论 0 3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36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33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85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43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94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2,671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70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79评论 1 33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24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27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8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14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108评论 2 35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17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
    建业书生阅读 486评论 0 0
  •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建业书生阅读 561评论 0 0
  • 《道德经》全文和译文(经典版本)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
    木鱼飞阅读 625评论 0 1
  • 国式哲学思想,了解一下—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
    花田小路阅读 655评论 0 1
  •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刘月Luna阅读 1,29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