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
最近开始看英伦风电影,《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呼啸山庄》,被那些美好的、单纯的、撕裂的、 疯狂的爱情感动之余,也体验了一把19世纪英国贵族的生活节奏。每一年最忙碌的时间是收获的季节,在那个季节,在英国的乡村,即便有钱也雇佣不到马车与车夫。连续几个星期,挚友或是亲朋聚在一起也许就为了一个舞会,或是诵读和演绎一篇莎士比亚的剧集。
场景二:
学会邀请上海的教授来杭州讲课,教授早上的高铁到达杭州会场,演讲结束后,我们叫了滴滴专车前往车站,然后是直接取票、进站。12点10分,他已经在回上海的高铁上了,听说下午还要赶去另一个会场参加会议。
场景三:
送教授进车站后往回走,被一个六十岁摸样的阿姨拦住,问我什么地方可以买票,我指了指售票处的牌子。她说她们已经去看过了,那里只有一些机器,没有卖票的地方。于是让他们到另一个有人工窗口的地方去看看。他们一脸感激,其中一个人往那边走去,另外的人坐下继续等待。我不知道他们要去哪儿,但在这样一个网上票都很难抢到的周五下午,也许他们还要等好久。
今天我并不想讨论老年人对于新兴技术的接受程度,也不想去评判那一种生活更加的值得推崇。我只想单纯的通过自己身边发生的这几间小事,聊一聊时间颗粒度的问题。
在十九世纪的时间与剧集中,,时间被分成一生、一年、一个季度,再小大概是几个星期。到了现在,随着通讯和运输和网络的发展,我们的时间颗粒已经是全然不同的摸样了。如果说场景一和场景二是时代的差异,那么场景二与场景三大概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吧。
古典说,人生四度:长度、宽度、深度和温度。罗胖说,未来的商业已经由过去对于金钱的抢夺变成了现在对于时间的争夺。李笑来说注意力大于时间大于金钱。
当我写下这三个场景的时候,我想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他们说的话。在我们的一生中,除掉我们无法控制的那一部分,如何利用现有的科技和环境,让我们在一样的一小时、一天、一年中做更多我们想做的事情?我们彼此之间的区别,除了种族、信仰、职业、资产以外,时间颗粒的不同,对于时间和精力安排的不同,会不会也成为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