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红药为谁生
——咏芍药古诗词赏析(下)
王传学
南朝江淹《别赋》中写道:“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与子之别,思心徘徊。”《别赋》是江淹的代表作,诗中所用意象不胜枚举。此处所言“芍药之诗”,是代指《诗经》中写到的男女约会、以芍药赠别的诗,既是指言情之作,也在此处借助芍药渲染离别之情,烘托主题。“与子之别,思心徘徊”,思念对方的时候,便会想到赠予的芍药。
唐代诗人柳宗元写有一首《戏题阶前芍药》:
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
欹红醉浓露,窈窕留馀春。
孤赏白日暮,暄风动摇频。
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
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
诗中描写道:暮春时节,百花凋谢,清晨的芍药承露盛开,艳丽无比。暮色之时,临风摇曳,绰约多姿,夜间浓香越窗袭人。这样的美景,让诗人想到上古先民的溱洧之泮互赠芍药的前景。芍药寄寓离情别意的心思是多么美妙,这样美丽的花也一定寄托了祝福和美好的想念。
唐代诗人元稹《忆杨十二》:
去时芍药才堪赠,
看却残花已度春。
只为情深偏怆别,
等闲相见莫相亲。
诗人在诗中怀念好友杨十二,诗中借用了芍药意象来寄托别离之情。诗的大意是:离别的时候,芍药花才刚刚开放,赠送芍药花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希望能借这美丽的花朵送上我的美好祝愿。可如今花已凋零,春天逝去,我与你虽情深意重,却偏偏要面临分别,实在是你我都无能为力的事情。诗中表达了深深怀念故友的情愫。芍药意象的离情意蕴在这里足以将这种感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唐代诗人王建的《别药栏》写道:
芍药丁香手里栽,
临行一日绕千回。
外人应怪难辞别,
总是山中自取来。
诗人在自家庭院里栽种了芍药、丁香,可正当花开时节却要远行,临行前绕着花走了无数次。外人想必会责怪诗人因爱花难以辞别,只是这些花都是诗人亲自从山中取回来的。诗中的芍药、丁香成为诗人寄托离情的媒介,渲染了浓浓的离情别意。
再看唐代诗人张泌的《芍药》:
香清粉澹怨残春,
蝶翅蜂须恋蕊尘。
闲倚晚风生怅望,
静留迟日学因循。
休将薜荔为青琐,
好与玫瑰作近邻。
零落若教随暮雨,
又应愁杀别离人。
诗中写道:暮春之时,芍药开放,清香怡人,花色可人,蜂、蝶在花间嬉戏翩然。傍晚微风吹来,驻足静静观望,难免生出惆怅失落之感。
再看宋代词人曾惇的词《诉衷情·别意》:
鄞江云气近蓬莱。花柳满城隈。风流谢守相遇,应覆故人杯。
烟浪暖,锦帆回。莫徘徊。玉霄亭下,芍药荼,都望归来。
词题名为《别意》,词中自然充满着离情别意:送别亭下,芍药盛放,以此赠别,望君能够早日归来。芍药在这里已经是被赋予离情别意的象征物,在词人眼里,它不只是开在路边的鲜花,更是寄寓了浓情厚意、深深祝福的信物。
芍药一别名“婪尾花”,是因其花期而得名。芍药开在暮春之时,此时春天即将结束,夏天就快来临,春花大都凋谢,春天一派欣欣向荣之景已经逝去,难免让人产生伤春怨春之情,感叹白驹过隙,韶华难驻。又加上春雨绵绵,芍药又本是“离草”,因而,有些题咏芍药的诗词就结着哀愁,带着怨尤。芍药花也被赋予了“怨情”。
先看唐代诗人许景先的《阳春怨》:
红树晓莺啼,春风暖翠闺。
雕笼熏绣被,珠履踏金堤。
芍药花初吐,菖蒲叶正齐。
藁砧当此日,行役向辽西。
诗题直接道出“怨”字,此时正是暮春,诗中展现了一幅暮春美景图。然而风光虽好,却要向辽西行役,“怨”情自然蕴含其中。其妙处在于,诗人以明快的笔触,生动描写了阳春风光的灿烂绚丽,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深远,既打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宋代词人赵彦端在《南乡子》中写道:
浓绿暗芳洲,春事都随芍药休。风雨只贪梅子熟,飕飕。却送行人一夜秋。 新月幸如钩,三五还催玉鉴浮。一段离愁溪样远,悠悠。只是溪流浅似愁。
“春事都随芍药休”,芍药花开放,春天也就即将结束。春雨带来一阵凉意,离愁就像小溪流一样悠远。淙淙细流,绵绵不断,深深浅浅。芍药预示着春天结束,寄寓着愁绪幽怨。
宋代词人姜夔的《侧犯·咏芍药》:
恨春易去,甚春却向扬州住。微雨,正茧栗梢头弄诗句。红桥二十四,总是行云处。无语 ,渐半脱宫衣笑相顾。 金壶细叶,千朵围歌舞。谁念我、鬓成丝,来此共尊俎。后日 西园,绿阴无数。寂寞刘郎,自修花谱。
这是一首吟咏芍药风情,描写扬州景物的咏物词。
开头“恨春易去”四字笼罩全篇,是题旨所在。“甚春却向扬州住”,用疑问的语气表现出对比之意和咏叹之情。暮春时节,花事渐阑,别的地方已是春色无多,而在扬州,春意独多,春天好像对这座美丽繁华的城市有着特殊的感情,故而迟迟不愿离去。“微雨,正茧栗梢头弄诗句”。茧栗,本言牛犊之角初生,如茧如栗,见《礼记·五制》。任渊注黄庭坚《广陵早春》诗“红药梢头初茧栗”句,谓“此借用以言花苞之小”。白石此句即本于黄诗。此刻,细雨如烟,芍药枝头的蓓蕾,吮吸甘霖,生机勃发,孕育着醉人的诗意。“红桥二十四”,指扬州的风流名胜二十四桥,桥边芍药弥望。“无语,渐半脱宫衣笑相顾。”芍药的蓓蕾在雨露的滋润和游人的瞩目下,悄悄地开放了。她们半裹红妆,微露笑靥,深情地顾盼着来来往往的观赏者(包括词人自己)。此句写芍药之有情,正人之有情也。句意隐含着我已无福消受的意思,为下片写自己迟暮之悲张本。
“金壶细叶”展示的是盛开的芍药。硕大的金红色花朵,衬以细密的绿叶,显得分外明艳惊人。“千朵围歌舞”美貌的女郎在花丛中尽情地唱着、跳着,应和春的旋律。这声色交融、春情激荡的场面,顿时勾起词人的迟暮之感。“谁念我鬓成丝”,扬州风物虽好,无奈自己已两鬓斑白,置身于粉红黛绿之间,显得多么地不相称。白石布衣清客一生,多依名公臣卿,但生性孤傲,不合众流。故词中每于众人欢乐之际反写己之清苦寂寞。“后日西园,绿阴无数。寂寞刘郎,自修花谱”,意思是说:待到春尽夏来,名园绿肥红瘦之时,我愿意默默无闻地为芍药编修花谱。“寂寞”二字,与“自”字相映合,充满苦涩滋味,映现出类似“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凄凉心境,读来倍觉情深意切。
姜夔另一首写扬州的词《扬州慢》中也写到芍药: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 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 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 、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此词开头三句点明扬州昔日名满国中的繁华景象,以及自己对传闻中扬州的深情向往;接着二句写映入眼帘的只是无边的荠麦,与昔日盛况截然不同;“自胡马”三句,言明眼前的残败荒凉完全是金兵南侵造成的,在人们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渐黄昏”二句,以回荡于整座空城之上的凄凉呜咽的号角声,进一步烘托今日扬州的荒凉落寞。下片化用杜牧系列诗意,抒写自己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情怀。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词的表面是咏史、写古人,更深一层是写己与叹今。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洁洗练的语言,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之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它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