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到把团队分成3个大类,9个小类,分别是行动派——鞭策者、执行者、完成者;社交型——协调者、凝聚者、外交家;思考型——智多星、专业师、审议员。
在今天的学习分享前,先说一个“灰箱理论”,如果是黑箱是一无所知的系统,白箱是完全透视的对象,人其实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灰箱”。我们无法得知它内部是怎么运作的,也就是我们其实无法“洞察人心”,但是灰箱有一个特点,它能反馈、可观测,它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观察者就能够从它的反应里,总结出规律和模式。这也是为什么,了解一个人是有可能的。
对灰箱进行把握的方法就是“制造输入——观察输出”,对人来说,我们要做的,也就是有效调取信息和合理解读信息。
你可能会问,什么是我说的信息?假设我们见到一个人,他传递出来的,当然包括语言信息,也包括非语言信息,身体动作、语调语速、神态表情,都是属于我们说的信息。
但是,这些信息还不够,要真的了解一个人,还需要看这个人的行为、风格、个性和特质,基本可以分成四个关键点。如果把这四个关键点抓住了,看人基本就不会跑偏了。
第一、自我评价倾向;
第二、人际合作风格;
第三、内在诉求;
第四、稳定性。
这四个点,就是四个观察锚点。首先这四个点在每个人身上都比较恒定、一旦定位性,你对一个人的判断不会走的太偏;其次,它们都有可行的观测方法。那么,我就来一个个的解释。
自我评价倾向:
说的就是一个人习惯地高估自己还是低估自己。也可以把它叫做自我认识倾向。这个特征的外显,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个人显得自信还是不自信。
为什么我会把自我倾向放在第一个观察点呢?首先,它对我们在后续了解过程中的信息校准很重要,对方如果是一个高估自己的人,你从他那里得到的信息,就要去打折去听,如果他是一个容易低估自己的人,你可能就需要带个放大器去看看。
我们学校之前有个负责机器人项目的老师,刚开始来的时候,跟我们说,这个项目很牛,一年可以做200人,你给我一个教室都少了。结果一年下来,只有5跟人,所以他就是典型的自我评价倾向过高的人。
其次,自我评价倾向跟一个人的风险意识也有很大的负相关。一个过渡自信的人,很有可能会忽略风险,会有不客观的乐观;而一个自我评价偏低的人,风险意识太强会导致保守,不敢去主动发起或承担有挑战的事情。
当然,我们往深了说,自我评价倾向也能体现一个人跟自己的关系,他是一个容易认可自己的人,还是容易自我否定的人。
附上自我评价倾向表:
人际合作风格:
第二个观察锚点叫做人际合作风格
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大,但其实只需要抓住两个维度,一个叫做能量值,一个叫做比边界感。
一个人的能量值,很多时候你可以把他等同于内在动力大小,这跟一个人是不是拥有比较大的事业梦想、是不是愿意去搞事情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一个能量值高的人就像4.0的越野车,一个能量值低的人就像1.0的小QQ。有的人天生动力和欲望强烈,有目标也有行动力,有的人则比较佛系,随遇而安。这就是能力值大小的区别。
什么是边界感呢?其实人跟人之间,都是彼此有边界的。比如,如果一个陌生靠你太近,你会觉得非常的不舒服,其实有个看不见的线,就是边界。那边界感就是分“你我”,分“彼此”。边界感强的人天然会不喜欢涉入别人的事情,也不喜欢别人侵犯自己的领地。一个边界感强的人和一个边界感弱的人在一起,边界感强的人通常会觉得不舒服。
有时候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说“这人很顶真,很挑剔。”其实这也是边界感强的一种表现。如果你容易看谁都不顺眼,那你可能就是一个边界感强的人,所以其实我们说的边界感跟包容度有关。
边界感强的人总是倾向和别人之间画出界限,他跟外界产生链接的可能性就比较小,而边界感弱的人,跟外界容易产生广泛的借口。就好像接线板一样,边界感强的人上面就只有一个接头,边界感弱的人,上面可能有7~8接口。
所以,那些跟不同的人都能谈到在一起的人,能展开合作的人,都是边界感比较弱的人。边界感弱的人,明显的就是社交圈大。
不过,能量的大小和边界感的强弱都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比如一个边界感强的人,可能在专业领域做的很出色,但是可能就不太适合去做那些需要整合各方面的人和资源的事情。能量也不是越大越好,如果一个人的能量和他的能力不匹配,可能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很痛苦。
所以,以边界感和能量作为两个轴,可以划分为四个象限,如图。
好,今天就先到这里,后面还有两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