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龙诗词小赏2(“陈杨”到“钱柳”)


【松江(云间)陈子龙(卧子),“云间诸子”之首。儒家视角下“明朝最后一个大诗人”。宅心仁厚,早负才名。后抗清死节,谥号“忠裕”。年长杨影怜(柳如是)约十岁。

崇祯六、七、八年(1633、1634、1635),陈、杨热恋,在松江有同居史。

崇祯九年(1636)起,杨影怜漂泊盛泽、嘉兴、杭州间,与陈卧子藕断丝连,未成正果。

崇祯十三年(1640)底,柳如是归常熟钱牧斋。

终柳如是(杨影怜)一生,卧子之影响一直存在】

【请注意陈子龙以下两首七律的题目。后面他的情敌钱牧斋将会引用】


陈卧子《新柳》(崇祯六年,1633):


春光一曲夕阳残,金缕墙东小苑寒。

十样纤眉新斗恨,三眠轶女正工欢。

无端轻薄莺窥幕,大抵风流人倚栏。

太觉多情身不定,莫将心事赠征鞍。


【请注意“大抵风流人倚栏”。在嫁给牧斋前夕,柳如是赋诗说“东风取次一凭栏”。

牧斋发现了这点,两可地说,“南国何人更倚栏”。详下钱柳诗。】


陈卧子《早梅》(崇祯七年,1634):


垂垂不动早春间,尽日青冥发满山。

昨岁相思题朔漠,此时留恨在江关。

干戈绕地多愁眼,草木当风且颇颜。

念尔凌寒难独立,莫辞冰雪更追攀。


【卧子担心小柳“凌寒难独立”。

后来牧斋安慰柳,“全身耐晓寒”,因为你嫁给我了,“从此风光长九十”,立春到立夏,共90天,都是阳春暖天,不怕冷。详下牧斋诗。“寒柳”,更是柳与陈之间的一个重要“意象”,详见下一篇】



崇祯十三年(1640)冬季,22岁的柳如是,决定嫁给牧斋,结束自己的漂泊生涯。

那年的腊月24日,是立春。(婚礼在第二年的6月举行)


真正要嫁人了,前尘往事,奔来眼底。

柳如是作诗一首,算是定情。


《春日,“我闻室”作,呈牧翁》:


裁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

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

画堂消息何人晓,翠帐容颜独自看。

珍重君家兰桂室,东风取次一凭栏。


对于小柳的过往经历,牧斋也基本了解。

所以,他回诗一首进行安慰。


《河东君春日诗,有“梦里愁端”之句,怜其作憔悴之语,聊广其意》:


芳颜淑景思漫漫,南国何人更倚栏。

已借铅华催曙色,更裁红碧助春盘。

早梅半面留残腊,新柳全身耐晓寒。

从此风光长九十,莫将花月等闲看。


牧斋诗中的早梅、新柳,正是卧子之诗题。

钱阁老之雅量!


从陈到杨,由柳而钱,早梅新柳,倚凭栏杆。

当钱柳结褵之时(崇祯十四年),陈卧子尚健在。

当记载钱柳情事之《东山酬和集》刊行于世,卧子必能读之。


若卧子读“裁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画堂消息何人晓,翠帐容颜独自看”,不知当作何种感想?


诗,是对牧翁说,是对小柳自己及过往说,也似对卧子说。


卧子心情,惟有江文通《恨赋》稍可当之:

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

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寅公曰:今读《东山酬和集》,其惊才绝艳,匪独前此类似之作品,如干令升、曹辅佐、陶通明及施肩吾诸人所结集者,不能企及,即茫茫禹迹,后有千秋,亦未必能重睹者也】


噫!茫茫禹迹,后有千秋,亦未必能重睹者也。



【《东山酬和集》有单行本。收入牧斋诗文集《初学集》时,定名为《东山诗集》,分为一、二、三、四。略有删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偶读《王汎森:<柳如是别传>是陈寅恪晚年的史学实验》(《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44期),其中一段话,深以为然...
    髙風阅读 3,995评论 1 4
  • 题记 陈寅恪先生说:“勺园一地,乃钱柳因缘得以成就之枢纽。”纵观钱谦益和柳如是姻缘的各类文章,大部分是戏说。关于钱...
    陸一山人阅读 2,343评论 0 8
  • 予读诗初无计划。亦不求甚解。 乘兴而读,过目几忘。所好者,大抵在“声律妍秀,风怀恻怆;于歌禾赋麦之时,为题柳看花之...
    髙風阅读 1,368评论 0 3
  • 柳如是所著。柳如是,秦淮八艳之一,本姓杨,名爱,改姓柳,名隐。,丈夫为明清侍郎钱谦益。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
    柳育龙阅读 2,125评论 0 1
  • 我是黑夜里大雨纷飞的人啊 1 “又到一年六月,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欢乐有人忧愁,有人惊喜有人失落,有的觉得收获满满有...
    陌忘宇阅读 8,615评论 28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