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一年一度的春节,仅剩不到半个月,还记得小时候一直数着指头盼过年,大扫除、买年货、蒸馒头、蒸肉,买新衣服……那些曾经已经全部变成了记忆,永远也回不去了。
年已经越来越没有年味了,而且老家的年不仅没有了年味,更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盛起了一股歪风,无休止地攀比
由于我工作在外地,也不经常回老家,每一天春节回去的时候,见到或者听说由于攀比带来的问题的时候,都有点不舒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孩子,为什么要如此,在外面工作、打工到底收入几何,我也可以说略知一二,看到这种做作,心理感慨不已,攀比害人不浅
基本现在农村的家庭,家家都买了小车,我一个小时候的玩伴,去年找我借钱的时候,说自己想买辆车,我就很奇怪,他常年在广州打工,一年也就春节在家待半个月,买车有什么作用,在尽量不伤害他脆弱的自尊心的情况下,我委婉地说,车是消耗品,就半个月有用,真没必要
玩伴以为我在委婉说辞,在拒绝他,比较失落,我于心不忍,问到,为什么必须要买车
他慢慢地,不好意思地说道,自己打工很多年了,每次回村过年,从高速路往家里走,或者喊村里朋友接他的时候,别人都免不了问他,你咋不买个车呢,你看那个谁家谁家的娃,比你小多了,前几天就买了个车,你这要改变,不能这么老实,在外面要灵光一点……各种说教
我明白了,人都是有自尊的,一次次地被熟人圈子进行说教,沦为别人的参照系,其内心的苦楚,真的无法言明,而且更为可悲的事,由于农村世世代代大家都生活在一起,你沦为参照系,你的父母也就是这个参照系的标签,一切的感受,如人直饮水,真的是冷暖自知
最后,由于多年的感情,我还是借钱给玩伴,买了一辆在我看来,已经价值不菲的车,面子这东西,几千年来,不知坑害了多少人,为了装面子,多少人人前精神,人后心酸,又为谁道……
其实,这只是一个很小的面,折射出的农村攀比之风很小的一个角落,接下里,更为巨大的心酸与无奈还在后面
北方农村由于受农耕文明的影响支配,下地干活多为苦力,加之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老观念的深入人心,在计划生育年年代,重男轻女尤为严重,导致80、90这二十年出生的孩子,男女比率严重失调,女儿不愁嫁,男娃无妻可娶。
一切的一切,就跟鲁迅先生笔下的白菜一样,用句不恰当的话来说,就是物以稀为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农村父母为给儿子娶妻成家,其成本之巨大,足以让你叹为观止
80、90后的父辈,在农村的,基本上都是靠种地,打零工为主,供养家庭子女上学成人,尚足以支撑,但面对高昂的结婚成本,基本上都是举全家之力高祖债台,由于女孩少,比较的就多,老家的房子要有个样子,家里必须有车,县城需要买房,孩子必须看起来有能力,才能有入围别人家女婿的资格
其中,最为没有判定标准的“孩子必须看起来有能力”,就这句话,直接打开了攀比的潘多拉魔盒,什么叫做有能力?需要多久的了解,才能知道能力有多大?在农村的相亲市场,这些时间成本基本上是没人愿意支付的,那么你怎么证明你有能力,这个伪命题就出来了
打工回家,必须开车回去,哪怕没钱买租一台也必须开车回家,不管你在外面抽的几块钱的什么烟,回家全部换成华子,衣服一定要名牌,打牌娱乐出手一定要大方,只要把这些外在的东西都装扮好了,才能在农村这种熟人小圈子里面,形成你有能力的舆论,你才能入围,女孩子在攀比对象,男孩子在攀比面子,父母在攀比孩子,一个一个的怪圈就这样出现了。
可悲不可悲,入了围之后,就万事大吉了?
你大错特错了,见面礼、五金、天价彩礼这些还没有开始,我记得我当年结婚,彩礼这东西就是一个传统的习俗,几千块钱有那么个事情就行了,现在不行了,动则十几万、二十几万起步,这些压力,让一个农民如何去承担,所有的泡沫之后都是巨大的亏空
但是,你又没有办法,攀比之风一旦兴起,要想回顾理性就很难很难,在这种情况下,什么在外打工回趟老家过春节,打牌输掉一年的积蓄,什么在外打工过一次春节,各种攀比份子钱,花费巨大,什么结婚后由于彩礼债务,结婚又离婚的事情层出不穷,有多少心酸就有多少苦难,攀比之风害人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