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选择恐惧症”患者,在做选择的时候简直觉得要命了,总会纠结于选这个好,还是哪个好呢?往往在选择上浪费了太多时间,也让自己更加惧怕做选择了。
仔细想想,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总是纠结于选A好还是选B好,陷入了非A即B的思维模式中,发散思维来想想,难道只有这两种可供选择了吗?没有一项结合AB优点的C选择吗? 这种狭隘的思维阻碍了我们更加明智的做出选择。
纠结时,听听朋友,同事,家人们的看法,或许能帮助你更好的做出选择。可是人们总是喜欢听自己爱听的,对于自己不爱听的完成忽略。毕竟个人的想法思维都有限,多听听来自不同人的想法,虽然会有反对的声音,但是这样才能把收集到的想法结合起来,自己再一次进行深入思考,推翻自己的狭隘思维,才能做出明智之举。过度自信也会导致自己听不进他人的忠言,失去对事情的全方位思考,从而判断失误。
不要在晚上做出任何决定。这句话大家应该都听过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在晚上会变得感性,比如很容易忍不住打电话给前男友,或者清空了购物车,而事后却很懊悔,觉得自己太幼稚,太冲动了。当我们在情绪过激的时候也很容易冲动,这时候的某些决定和判断也会受其影响。
那么要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决策更加明智呢?首先拓展选择空间,比如逛街看中两件衣服都很喜欢,但带的金额有限,第一反应应该是会向一起逛街的姐妹借点钱,这样的话就可以两件都收入囊中了;如果衣柜里有很多衣服了,想想这两件衣服能搭配什么?买回去实穿性高吗?也是不是可以只买一件?或者两件都不买呢?
在网上购物买衣服的时候,我们都会习惯看买家秀,后期是强大的,通过看买家秀可以知道这件衣服是不是值得买,买回来之后都会先试穿,如果不合身自然会要求换码或退货,这种现实检验让我们有了更加明确的决定。
留出一段距离。认真考虑,拉开时间距离,从长时间看,做出这个决定我会后悔吗?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拉开空间距离,以局外人的角度看看。
做好各种准备。决策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如果失败,可能的原因会是什么?怎样才能将伤害最小化?
如果大获成功,是否已经做好准备迎接意外之喜?
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时,如何保证事情不偏离正轨?
只有充分预演各种可能,才能在事到临头时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