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正信欤?抑迷信欤?
答:正信非迷信也。夫太虚、一心之所弥纶,性为体,神为用,其于物也,体而不遗。人之生也,神与俱来。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诗曰:“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即此之谓。凡夫之人,蔽于物欲,囿于形体,性不复见,神失其所依,而不可以终失也。圣人于是教以事神之道,其言曰:正汝形,一汝志,神将来舍,降神也。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侑神也。上帝临汝,无二尔心,事神也。其竭诚致敬,凝神一志若此,实为复性之初步。梵网经曰:“我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当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欲成正觉,先具正信,正而后信,何迷之有!(答刘笠青问四则)
吾人所得之异熟报体,由前世善恶业所引,其富贵贫贱贤愚等亦由彼业所命定之,故中庸云:“天命之谓性”。性、即人报所得之人同分。率由之即为人道,故曰:“率性之谓道”。就人道而设教,使人修之而全人道,故曰:“修道之谓教”。
附文:神道设教与儒家道德的养成(节录)
孔孟为首的儒学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但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类似宗教的作用,即精神信仰和行为准则。而儒学之所以能昌明兴盛,正是因其所推崇的政治教化内涵:神道设教。
《周易·观卦·彖传》说:“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这是“神道设教”的最早表述。意思就是圣人“观天道”来教化百姓,从而天下悦服。具体来说,它又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尊崇神道,祭天祀神,这是宗教方面的事情;二是推行教化,明礼易俗,这是伦理道德方面的事情。这两方面的事情由“圣人”连接担当起来,将天与人合一。
尽管“神道设教”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但是其思想却始于西周,《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引《周书》语:“黍稷非馨,明德为馨”,意思是献祭上天的物品再多,也比不上美好的德行。故而可以推想所谓的“神道”其实质就是“明德”,即“天道无亲,唯德是授”,“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从而“设教”之意就是用道德教化百姓,或者说是设立教育使民众成为有德行的人。
春秋末期,孔子继承了“神道设教”的观念并具体阐释了其内涵。
首先,孔子认为“神道设教”的前提是为政者必须依靠道德教化民众,这样民众才会拥护。……其次,孔子认为“神道设教”的根本原则是为政者的所作所为成为民众的典范,即为政者教化百姓根本有效的方式是身体力行而不是华丽的言辞或虚设的规章制度。……再次,孔子认为“神道设教”的具体内容是以礼为纲纪准则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实行。……